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合理转化

浅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合理转化

作 者:罗镇球 (乳源瑶族自治县第一小学,广东 512731)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建设,成为课程的执行者和开发者。《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国家统编教材,关于教材的使用,教师用书明确指出要帮助教师将教材转化为适合本班的教学。本文从执教者如何把握好教学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灵活设计教学活动,合理解读教材,合理自主取舍教学内容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笔者的观点和具体做法,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材;教学资源;使用;转化 
一、 通过内容和形式调整实现转化
一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围绕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开放,让学习内容更加有血有肉,让学生喜闻乐见,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如《我们神圣的国土》教学,笔者结合中央电视台热播的《航拍中国》栏目,录制好相关节目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欣赏央视高质量的令人震撼的拍摄效果,生动形象的讲解,地域辽阔的拍摄范围,从而增加了课堂容量,让学生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祖国各地奇特的地形风貌,风土人情,自然风光。
二是从学习方式实现转化。学习方式可以是传统问答式,可以是体验式,也可以是开放实践操作式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合理选择适合学生理解领会教学目标的学习方式。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教学,笔者根据班级管理的实际需要,把这一教学任务调整到开学第一节课完成,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组织班级选举班委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班委选举的程序,了解班级管理委员的职责,协商决定班级事务。通过实践操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又达到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是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是要把握教材上的内容并非所有的都要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所有的字句都要让学生学懂学会,要学会取舍,善于取舍,敢于取舍。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其中有一篇课文《低碳生活每一天》,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全球气温变暖的事实,认识如果地球继续变暖可能带来的灾害,教育学生愿意为过绿色低碳的生活而努力。课文中涉及到很多专业名词和术语,如“碳排放”、“减碳”、“绿色生活”“温室气体”和“碳补偿”等等,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纠结这些名词术语,非要让学生理解掌握,一词一句都要求学生学懂学会。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背离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把一节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课上成了科学课。对这些名词术语,我们只要求学生略知其意,点到为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学生愿意为过绿色低碳生活而努力”这一教学目标上。
二、 在深入研究教科书,充分调动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实现转化
基于此,笔者在安排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一文教学内容时,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了替换处理,把上述瑶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瑶汉融合政策等教学资源,灵活地穿插渗透进课堂。由于这些教学内容,都是学生身边随处可见,耳濡目染的,所以同学们学的非常带劲,非常轻松,完全没有地域和时空的阻隔。
由此可见,教师要经过深入研究教材,进而准确把握教材体现的课程目标,以此为出发点来创造性地利用好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接“地气”。我们在进行教材合理转化时,才能把教学内容转化为适合本土、本班学生学习的内容,从而达到统编教材与本土教育资源有机结合,相互映衬的效果。
三、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实现转化。
要把《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组织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我们就要善于运用好校内、校外的各类教育场所进行实地教学,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实景,感受实情的现场教学,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主题教育场所,是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是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多元化、趣味化、本土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转化教材内容和变革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常为利用。
四、在合理解读教材中的素材的基础上通过添加或删减素材实现转化
在倡导现代课程观的今天,解读教材既不是将教材作为唯一的“孤本”,视教材为静态的、必须遵循的根本,也不是完全撇开教材另行其事——教材毕竟是专业人员经过潜心研究和精心编制的专门材料,业已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教师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时事新闻的关注,本着常教常新的态度,使转化跟贴近生活和社会。
如何引导师生直面新冠肺炎疫情,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所学校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手中的教材在编制和审定时,谁也不会预料到会爆发如此严重的全球性疫情,谁也不会预料到学生在成长中会遇到如此的新问题。可是,残酷的现实却让我们每一个人无一例外地遇到了这个生死攸关的新问题。
五、 教材内容的合理转化,教师要避免全盘照本宣科或全盘取而代之的极端做法
我们要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和转化,教师需要很好地把握这个“度”,方能不偏不倚,运用自如地完成每一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任务。
关于《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使用,我们拥有了优质的统编教材,拥有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拥有了编委给我们可以合理转化教材的自主权,这些客观条件都具备了,我们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吸取能量,在创造性转化,在创新性发展中永攀教学教育艺术家高峰,在教学中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要追求常教常新,精彩纷呈的教学境界,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学水平赢得学生的喜爱。努力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