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本原三学”课堂模式下的 数学教学设计、实践与反思 ——以“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为例

基于“本原三学”课堂模式下的 数学教学设计、实践与反思 ——以“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为例

作 者:王 晔 (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广东 511300)

 

 
摘   要:本节课是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采用我校推行的“本原三学”课堂教学模式,并辅以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小老师上台讲课等方式学习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关键词:本原三学;抛物线;自主探究;前置研学
本学期,我校大力推行“本原三学”课堂模式的教学改革,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和实践,大家都对其有着一定的认知和理解.“本原三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本原”指本原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体,推本溯源的教育,是生本教育的继承和校本化.而“三学”指三学课堂:包括前置研学、团队互学、教师帮学这三个环节,它们环环相扣,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这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谋而合,为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带来新的思路与活力.下面以“本原三学”课堂模式下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认识与做法.
一、教学设计
一节数学课的教学设计和前置研究,应立足于问题引导学生,同时保证学生思考的力度,在关键点上给学生提供发表见解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建立知识之间内在联系.[1]
(一)前置研学简介
通过前置研学的学案设计,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活动环节.
活动1:通过几何画板演示,直观感知抛物线的形成并理解抛物线定义.
活动2:参照课本对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以小组为单位推导另外三个抛物线标准方程.
活动3:自我总结归纳不同开口方向的抛物线标准方程、焦点坐标、准线方程等.
活动4:自学书本(P66)例题1和完成相应练习.
活动5:自我小结.
(二)学案设计意图
活动1是新课引入,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了解到,班里有学生会几何画板.于是,笔者就给班里几位电脑高手布置好任务: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抛物线.在制作期间不断有学生加入进来想先睹为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抛物线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抛物线定义.
活动2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第一个难点就在于怎样合理建系、设点.为了降低难度,笔者在前置研学的学案设计中先建好系,学生只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设点、列式、化简即可,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既减轻学习负担又增进解题的信心.
活动3环节关注抛物线标准方程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一是让学生利用抛物线的定义来推导抛物线标准方程,再次强调定义的重要性;二是利用图形、开口方向、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多方面描述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促进学生对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再认识.
活动4环节是想通过简单的习题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加深对抛物线标准方程的认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活动5的设置为了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点,小结知识内容,尝试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课堂实践
教学片断1: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生1:由于课本已经有开口向右图形的推导,我接下来重点讲解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推导.那焦点的坐标设为(0,■)准线方程为y=-■,设点M(x,y)为抛物线上任意一点,根据定义则有MF=d,也就有■=y+■,然后两边平方化简得:x■=2py.另外三个标准方程是其他组员完成的,如此类推就能得到相应的结果.
师: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的展示,表述很完整,运算也正确.这里做个小小补充,方程中p的几何意义是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所以这个p都是大于零的,这点不要漏了.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类比是伟大的引路人.”类比课本中对开口向右的抛物线方程的推导,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学习,学生基本上都能推导正确的结果.
教学片断2:习题运算结果展示
生2在屏幕上投影展示他们小组合作完成的答案,果然全部正确.为了测试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这类题型,笔者临时出了一题:求过点A(2,3)的抛物线方程.
生2:点A(2,3)在第一象限,所以抛物线的开口向右,设抛物线方程为y2=2px,代入点A(2,3),算出p=■,抛物线方程为y■=■x.
师:确定?
生2:是的,应该没有算错.
师:你的分析都对,先判断点A的位置,然后结合图形,开口向右……
生2:哦,我明白了,还有开口向上的情况,要分类讨论,我算少了一个.
于是,笔者和生2一起用手势演示抛物线开口向上和向右的情形,再根据刚才运算出来的结果推导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方程为:x2=■y.
从这个解题过程中看出,学生对用待定系数法求抛物线方程缺乏经验,容易“上当受骗”,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善意提醒,去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片断3:小结归纳
生3:本节课,我学了抛物线,知道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师:有几个标准方程?你怎样记忆?
生3:有四个标准方程,从他们的开口方向的不同来记忆.因为结构是相似的,所以,只要记住一个,另外三个就容易推导出来.
师:很好,那你解题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3:在解题时候,要先画图,数形结合,然后确定抛物线开口方向.若开口方向不确定,还要分情况讨论.
数学家华罗庚说“形缺数时难入微,数缺形时少直观.”而解决抛物线问题,“数形结合”是少不了的.高中数学教学不仅要获得数学知识、技能,还要形成能力,优化思维,更要通过数学教学提升核心素养,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就需要通过每一节课让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归纳,逐步渗透、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而成.
三、教后反思
(一)学生能力的培养
1.提升学生表达能力与思维逻辑能力
俗话说心口如一,口头表达能力其实就是人思维能力的真实体现,只有通过语言表达把题目给其他同学讲清楚了,这样才算是真正弄懂这个知识点.为了能够把题目讲清楚,各位小老师必然会主动深入研究习题,自觉理顺自己的解题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上台完整表述清楚.教师应该要多点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地去表达、去展示,其实就是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与直观想象能力
在“本原三学”课堂模式中,学生为了能够当好小老师上台讲课,只有先独立自主做好答案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才会讲题,这必然倒逼学生要认真审题、自己动手解题,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解题能力.而直观想象能力是要靠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这种感悟实际上就是通过数形结合不断积累经验所得.在前置学案的设置中,通过让学生自己画图完成四个抛物线方程的推导,来强化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培养直观想象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实践  
在前置研究中,学生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有目的地学习、思考.对于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笔者课前帮学生建好系,一是为了降低难度,适配学生思维发展区,二是为减少可能因为建系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意外”.在实际课堂上,学生自然就跳过了建系这个难点,让课堂顺利进行,而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点“成功”不值得自喜.于是,在另外一个班级授课时,笔者在前置研究中不再为学生建好系,果然,各组学生有把准线设在坐标轴上,有把焦点放在坐标原点等.笔者首先给予这些“不标准”的建系方法充分的肯定,并一一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先求出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再一起推导标准方程.通过对比,学生自然而然能够直观感受到如何建系是最好的.
精彩预设的固然能使课堂自然流畅,但实践课堂的意外生成却更加重要.不应担心学生的不会带来种种“意外”,从而影响课堂进度.我们应该以生为本,充分相信学生,只有这样不断肯定鼓励学生,学生才会更大胆地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真正提高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况且这种意外往往能客观反映出学生们真实的思维想法,是难得的课堂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方晓玲.以“趣”激学、以“情”导思——《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案例设计[J].理科考试研究.数学版,2017(12):15-19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选修2-1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4)
[3]陆建.促进理解融通,提升核心素养——基于“融通数学”理念的“抛物线标准方程”教学设计[J].中学数学月刊,2019(8)
[4]王志勇.基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表达能力的培养[J].高考教育研究,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