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创设情境,有效积累
作 者:曾洁玲
(茂名市电白区杨梅小学,广东 525425)
大
中
小
摘 要:《小学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好习惯,传授他们正确的积累方法,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设情境;语言积累
汉语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长河的文化瑰宝,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是每位中华儿女的责任。义务教育也要求: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的训练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整体提高语文素养。
一、掌握好生字新词
(一)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每册教材都有不少的识字任务,掌握生字新词是学习每篇课文的常规化训练,因为字词的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语文教学,绝不能忽视对字词的积累,我们所读的每一篇经典文章,无不是由精美的词句组成。每到阅读课,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时候,必然会遇到生字新词,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将不认识的字词标出来,然后通过查字典,词典了解读音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这些字词的含义,这样不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
(二)写好每一个字
每册教材对汉字的书写都有要求,学生书写时不但把字写准确还要有一定的速度,并且能体会汉字的优美。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写字作业时,不仅要注意指导正确的写字姿势,还要教会他们认字窍门,指导他们“手到、眼到、心到”,做到“心中有字”,书写起来得心应手,行款整齐规范,美观大方。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我们还要求学生配有描红本,字帖进行练字,作为一项作业进行检查评价,这样学生就更好地把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掌握生字新词的目的,为后面阅读文章作铺垫,使学生更快的走进文本,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在阅读教学中积累
(一)朗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学生通过朗读不仅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还能促进语言的积累,因此进行阅读教学时,我就抓住“读”这一主线,以读代讲,我要求学生不仅画出词语,还要画出优美语句,先自己认真读一读、品一品,并在句子旁边做批注,然后抓住重点语段全班交流、品味、朗读。
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如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带着问题读、同桌轮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根据不同的语境,又教给学生不同的朗读方法:比如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等;或抑扬顿挫,或慷慨激昂,或低沉缓慢,或轻快,跳跃……如教学《草原》时,第一自然段描写了草原的景色,我就指导学生用轻快,赞美的语气来读,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草原的美景就浮现于眼前,不仅积累了语言,还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怒吼吧!黄河》一课时,光未然朗诵歌词的段落,是一连串的排比句,“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时而低回婉转……”,我指导学生通过抑扬顿挫、慷慨激昂的朗读,学生不但体会到诗人的爱国情怀,还懂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光未然的朗诵是多么震撼人心。这就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对课文内容的“理性分析”,对文章主题的“感悟升华”。
(二)感悟中学会表达
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积累丰富的词汇外,还应具备懂得正确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一些表达方法。如:1.怎样复述课文。2.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人的文章可以这样表达:谁?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这一连串的问题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3.怎样概括中心? 一般都是这样描述:通过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或赞美了……或歌颂了……或揭示了……或说明了……经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增强了,也为习作打下了基础。
三、激励背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背诵的训练,激起学生的背诵兴趣,可设计比赛奖项,对背诵出色的同学进行表扬奖励,让全部同学积极参与到背诵活动中来。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熟读成诵才能更好地强化语言文字的记忆。因此,在完成教材中规定要背诵的任务外,还要有选择性增多背诵内容,比如课文中精彩的段落,优美的句子,各类的成语,各类名言佳句,“小链接”,作者背景资料等。背诵方式灵活多样,同桌相互背,小组长听背诵,老师检查,家长监督等。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通过长期的日积月累,大大扩充了语言文字的储存量。
四、从写作中积累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说明读与写的辩证关系。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充分运用积累材料:如摘录的、背诵过的优美词句,名人名言,古诗名句等,要鼓励学生大胆用在习作中,使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比如我在教学《匆匆》这一课时,就让学生学习作者用一连串的问句来引发读者思考的写作手法;在学习《穷人》一课时,作者抓住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描写,突出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种表现手法,我们又可以运用到习作中;如学习《船长》一课,我就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四种对话形式,练习对话描写,看谁采用的对话形式多,运用得巧妙。
3.启发找素材的方法。有一些作文题材,要写的事物跨的时间比较长,历史比较悠久,比如在写“家乡的风俗”“家乡变化”这类文章时,由于学生涉世未深,经验不足,不知从何写起,这时就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问长辈,深入了解情况后,学生的习作才“有米下锅”,动起笔来也就驾轻就熟了。
4.随机安排课后小练笔。如在教学《腊八粥》时,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要求学生也学着写自己喜爱的食物。学习《匆匆》一课时,作者描写时间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悄无声息地溜走。我也要求学生仿照这种方法,写一下时间是怎样稍纵即逝的。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培养了学生时时处处动笔写作,记录生活的好习惯,还从课文中学到一些表达手法,进一步充实了语言文字的积累。
五、开展课外阅读
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语文大纲》也提出,小学六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每学期不少于25万字。为了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老师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适合的读物。“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句子等都抄写下来,或者把当时的感想写下来。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举行一些读书活动,比如同读一本书,分享读书会,讲故事比赛,办手抄报,制作读书卡,诗歌朗诵比赛等。通过一系列的读书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还锻炼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能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就能文思泉涌,这正是:“文如清泉石上流”。
六、到生活中采撷
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的确“处处留心皆学问”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1.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2.看电视。生动形象的影视节目对孩子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收看合适的电视节目,如:动画故事,综艺节目,语言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新闻联播》……学生在观看这些节目时愉悦了身心,又增长见识。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交流,如:当小记者到社区去采访一些老前辈,到商店采访售货员……通过以上活动,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并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交流,互相观摩。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写文章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总而言之,学生语言的积累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学生必须像蜜蜂采蜜一样持之以恒,采过百花后才能酿出好蜜来,老师要教授学生“采蜜”的方法,使得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始“花粉”,建立自己的素材库。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路上一定大放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