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在劳动中培养幼儿正确使用劳动工具的策略

浅谈在劳动中培养幼儿正确使用劳动工具的策略

作 者:苏晓燕 (厦门市实验幼儿园,福建 厦门 361000)

 在开展幼儿园工程劳动活动中,教师正确引导幼儿对工具材料的使用,是让幼儿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切身的体验不断对工具材料进行尝试并获得正确操作经验的教学方法,从而推动工程劳动的顺利开展。那么怎样让幼儿在劳动中能够充分的在与工具、材料互动中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呢?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在劳动中引导幼儿学会安全使用多种工具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让幼儿从事真实的活动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在劳动中教师通过对幼儿的观察,感到对幼儿提供真实的工具材料,让幼儿像成人那样体验日常生活,进行实际操作,有利于激发幼儿对劳动的兴趣。从而在促使幼儿在达成工程劳动活动目标的同时,逐步形成责任感、秩序感等社会性品质。在开展劳动活动中教师要留心观察,并引导幼儿掌握正确操作方法,如幼儿在第一次使用刀具时,应当在刀背上做上记号,并让幼儿明确在操作时将有标记的面朝上,在锯木头、刨黄瓜、剪布料等等,必须在实物上标记终止的位置,以免伤及手。例如在工程劳动“大水池”活动中,幼儿在制作牛奶罐木框时,先是测量出五个牛奶罐需要多长的木头,并在测量限定处画上记号而后再用锯子在这个记号上进行操作。这样在锯木头的时候就不容易偏掉而且长度也会比较准确。同时因为锯齿幼正向和反向,教师引导幼儿在锯齿上画上箭头这样就更容易区分正反方向,幼儿在操作时就不容易出错避免伤到手。又如在用塑料布铺盖大水池时,因为塑料布太长了,幼儿在测量了“大水池”的宽度后需要对塑料布进行裁剪,幼儿在老师的启发下,将塑料布画上记号作为终止线,再用剪刀进行裁剪,这样既能准确的裁剪出塑料布的使用大小,同时又能让拧塑料布的幼儿有提前意识,知道剪刀剪到哪儿就需要终止,避免伤到手。像这样的操作,都是在劳动中不断的积累的,幼儿会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了解、掌握具体操做方法,积累实践经验,进而在后面的工程劳动中自己不断去斟酌、去尝试。
二、在劳动中引导幼儿学会规范使用工具材料
在劳动活动中教师常常会发现幼儿在操作某种工具时,会存在着不规范的动作。那么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该怎样进行引导呢?
首先,如果幼儿在劳动活动中他的操作正在围绕着活动目标进行,那教师就不必在意其它环节。如在“大水池”这个活动中,期间幼儿想为牛奶罐钉一个个木框以便能够更迅速方便的搬动牛奶罐。那么幼儿在钉木框时,他们要先进行使用锤子的动作练习,这样教师的关注点是在于幼儿锤钉子的动作是否准确,而不是纠结于钉子有没有钉到木头中等等其它方面的不足。
其次,教师在观察到幼儿在劳动活动中操作劳动工具时应该意识到什么是幼儿更重要的,如果幼儿正在专注的使用工具材料进行劳动,那么教师这时就应该在一旁进行观察,不要轻易地去打扰他们。要让幼儿有一个反复操作工具的体验过程。如在劳动创造“喷泉”的活动中,幼儿在锯水管的环节中,他们不断地更换锯子,从小到大的尝试一遍,他们在反复操作试验过程中,发现绿色中型铁柄的铁锯子是锯水管最好的工具,而在幼儿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时而在一边默默的观察,时而参与幼儿选择工具,并没有主观的去打扰或否定幼儿的选择。在教师“沉默”的鼓励中,幼儿终于选择了适合的工具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允许幼儿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以及相信他们具有自我纠错的能力。因为幼儿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定的周期,而这时教师明智的做法是观察与等待,允许幼儿按自身的认知发展速度进行操作。
其三,教师应观察幼儿在劳动中出现使用工具不规范的现象,是出于别出心裁的创意,还是随意摆弄,或者是由于能力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再及时加以分类引导。如在“大水池”工程劳动中,幼儿在钉木框时由于刚开始操作不规范,钉子要么一下子就弯了,要么歪掉斜掉。后来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将钉子插在木头上,右手拿锤子,左手要先扶着钉子的中间,待锤子捶打钉子入木三分时,扶住钉子的左手才松开,锤子再继续将钉子完整的钉进木头里。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快就掌握了钉钉子的技能。
所以,在劳动中教师发现这个时候的幼儿正处于尝试使用各种工具的敏感期,会有一股内在动力趋使他们强烈探索工具使用的欲望,教师应让幼儿的操作经验操作规范在自主、自然、愉快的工程劳动活动中获得。
三、在劳动中引导幼儿学会选择适合的场所操作工具
在劳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依据合理、方便,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原则来确定操作场所,如用于切、刨、磨等工具材料通常在桌子上进行;而在地面上、毯子上进行操作的工具材料一般需要占据较大的空间,如使用螺丝刀、扳手、钳子进行拼装活动等。此外在用石臼捣谷豆类,使用铁钉、锤钉子木块等操作过程中易于工作台面碰撞发出较大声响的活动时,也以在地面上操作为宜。例如在“喷泉”活动中,幼儿在锯木头、水管都懂得在桌子上操作这样不仅省力,而且在操作起来也更加方便,在没有标准的工具桌上操作,两三个孩子合作,他们将需要锯的木头、水管放到桌面上,把要锯的部分拉倒桌子外,而不锯的部分则由两个幼儿按住,这样操作锯的幼儿就能轻松的将木头或水管锯下来而且一点噪音都没有。同样的在这个工程中幼儿在制作水车时,因为要牢固三脚架,就要先把三脚架的底座钉好,而这个过程需要钉至少三根木头。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将木架搬到地板上,并在地板上铺上旧毛巾,然后将三脚架放在旧毛巾上,再开始在木架底座上钉木头,这样幼儿就不用昂着头钉木头,只要蹲下来在地板上操作就可以,姿势放松多了,而且还便于幼儿操作,同时因为有了毛巾的隔离也避免产生噪音。所以在劳动活动中教师要进行科学引导,让幼儿在劳动活动中学会按物适境的选择劳动工具运用场地,随机调整。这样幼儿就可以在宽松、静谧的环境中劳动。这也让幼儿学会了选择适宜的工具操作场所,能使自身在劳动的探索中能够更专注的操作、探索工具的使用。
总之,这一年,作为教师的我也是第一次尝试劳动教学,从自身的实践、与引导及观察,发现在劳动中,不但蕴藏着劳动技能本身,同时也是幼儿在劳动中对工具材料反复操作、使用的过程,幼儿在操作中不断的与工具材料产生丰富的联系从而对事物的认识日益清晰、深刻,并形成有益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