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步探引”模式下的《杠杆》复习课的探讨
作 者:叶小欣
(深圳市沙井中学,广东 518104)
大
中
小
摘 要:《杠杆》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下册第十二章的内容,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杠杆概念,掌握力臂画法,能够设计实验探究杠杆平衡等。普通的复习课通常枯燥无味,为克服这一问题,本节课遵循学生学习规律,采用“五步探引”模式,从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关键词:杠杆;五步探引;小组合作
物理课堂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以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实验探究,数据分析,总结规律等几个步骤逐步深入学习。“五步探引”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诱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最后能学以致用。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本文主要以“五步探引”的模式,以《杠杆》复习课为例,探讨《杠杆》这一节课的学习过程,深挖课程创新的新方法。
一、教学目标:1、掌握杠杆的概念,熟悉杠杆的五要素;2、正确掌握力臂的画法;3、能设计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能总结规律,运用规律;4、能区分杠杆的种类;5、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释生活相关现象、学以致用。
二、重点:1、掌握杠杆的五要素;2、设计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难点:1、正确掌握力臂的画法;2、设计实验;3、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三、教授方法:讲授、实验、演示、小组合作。
四、新课过程:
(一)探入与展示
观察老师展示的工具,思考用哪种工具可以打开啤酒?并让学生上台展示,调动课堂积极性。
思考:以下器材具有哪些相同点?
引导学生总结相同点: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就是杠杆。从而得出杠杆的概念。
(二)探读与思考
教师通过展示以上图片,如果让杠杆向上转动,必须作用一个向上的力,对比图二,当挂上物体后,杠杆不容易向上转动,此时引出杠杆的动力和阻力,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回顾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杠杆绕着固定转动的点,用字母“O”表示。(2)动力:促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字母“F1”表示。(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字母“F2”表示。(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字母“l1”表示。(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字母“l2”表示。
杠杆的五要素中,寻找力臂是学习的难点,其中,力的作用线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此时,教师必须在黑板上强调力的方向上的延长线都属于作用线。为让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力臂的画法,课堂上需要学生当堂训练。画出下图中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前面两个图主要考察学生当力臂不在杠杆上的画法,教师还得强调垂足落在力的租用线上,引导学生避开力臂画法的误区。后面两个图结合生活,学以致用,加深杠杆五要素的印象。
(三)探疑与点拨
为顺利引出杠杆平衡的概念,结合上面图1和图2,提出质疑:需要施加多大的动力才能使杠杆保持静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自主能够回想起杠杆平衡的概念: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者匀速转动状态。
为培养物理学习中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复习杠杆平衡条件这一环节,引入小组合作模式,探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满足怎样的条件时杠杆能够处于平衡。
1、【实验探究】
器材:杠杆、钩码(50g/个)、弹簧测力计
表格:
经过探究,得出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符号表示:F1*L1=F2*L2
2、【点拨】
(1)怎样调节杠杆水平平衡?为什么要调节杠杆水平平衡?(2)O点应该定在哪里?为什么?
(3)必须进行多少次实验,为什么?
本环节主要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好好观察他们存在的问题,待实验结束后,再让学生重新回想这些问题,加以点拨,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现场演练】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杠杆静止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
(1)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以调节右端的平衡螺母,使它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2)如图乙所示,若每个钩码重为2 N,需要在a处挂 个钩码,杠杆才能在水平位置平衡。
(3)如图丙所示,若每个钩码重为2 N,用弹簧测力计在M处竖直向上拉动杠杆使其水平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N。
(4)有的同学按现有方案得出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 。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没有改变平衡螺母的位置从而让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5)乙同学用图丁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当杠杆水平平衡时,与甲同学得出的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可能的原因是: 。
(6)图甲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点处挂4个钩码,在B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用字母表示)。他这样得出的结论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
(7)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多次测量、收集并分析数据主要是为了 。
A.减小摩擦 B.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D.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3、在掌握杠杆平衡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此公式F1*L1=F2*L2的分析,附加羊角锤以及镊子的力臂分析,对比L1与L2的大小关系,得出F1与F2的大小关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出杠杆的三个类别,填入以下表格。
【学生体验】尝试用筷子或者镊子夹起砝码。
(四)引导与迁移
(1)杠杆动态平衡的掌握。学生掌握了杠杆平衡的条件,但生活中经常遇到杠杆动态平衡的问题,此时,引导通过实验观察:当保持杠杆平衡前提下,转动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变化。
此时适当提醒:L1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不是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学生对力臂的掌握得到充分的应用与提升。
(2)寻找最小的力的掌握。如下图所示,在C点用力把桌腿A抬离地面时,桌腿B始终没有移动,请在C点画出最小作用力的示意图。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当力臂最长时,力最小。此时,通过多次画图与对比,寻找最长的力臂,最后总结最长的力臂的画法,连接支点与力的作用点便是最长的力臂。
(五)引申与评价
物理来源于生活,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应回归生活,解析生活问题。为让本节课的知识得到升华,同学们一起解决吊桥的问题。
斜拉桥是一种科技含量很高的大桥,图甲是斜拉索桥的桥提结构示意图,图乙取桥体一部分结构进行研究,图丙是这部分结构的受力示意图。
(1)从图丙可以看出,斜拉桥的设计应用了 的相关知识,其中O是 , 代表桥重和桥面上的车辆对桥的作用力, 是钢索对桥面的拉力。
(2)为了减小钢索承受的拉力,在需要与可能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桥的高度,请分析原因。
(3)假如让你来设计新的斜拉桥,你还能提出什么方法可以减轻钢索承受的拉力?(说出一种方法即可)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定位是一节《杠杆》的复习课,相对于新课而言,课堂各个环节的推进会比较快,但是中间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耗费了一定的时间,在杠杆的五要素中,力臂的画法与讲解也占用一定的时间,所以容易导致“引伸与评价”这一环节讲解比较仓促。整体而言,“五步探引”模式的实行,遵循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活跃课堂,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明显增强。对于物理课堂,这一模式的推广,能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佳,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质疑,勇于探究,自主分析,归纳总结等各种能力能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