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能力对于小学数学而言是举足轻重的,它是初中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奠基。因此,计算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的标尺。多年来学生的计算速度慢,正确率低。不仅一直困扰着孩子们,同时也是老师们经常探讨的问题。
我觉得学生计算能力低下有以下原因:第一、对计算不重视,抱有侥幸心理。考试中题目一看就会,但就是算不出正确答案,存在我一定能算对的侥幸心理。第二、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进行计算训练,有的同学就是眼睛盯住算式,口中念念有词,只动口不动手,这样的计算结果往往不正确。第三、存在惰性。部分同学计算太简单烦琐,不屑一顾,自己未经训练,正确率可想而知。第四、怕麻烦持轻视的态度,在做计算题时,往往有的学生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总认为自己会算,而掉以轻心,或者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
作为教师,针对这些情况,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下面谈谈个人浅显看法:
一、要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考试80%的题目需要我们计算得出正确答案的,所以一个人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考试成绩的好坏,而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计算,要追求计算的准确率。其次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多动手,养成演算的好习惯,克服怕麻烦的不好习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摒弃原有陋习至关重要。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要培养学生计算兴趣,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原动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没有兴趣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三、要理解和掌握计算基础知识,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弄懂算法,学会运算法则、运算性质,熟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孩子在计算中他虽然很细心很认真,但由于所需要的基本知识的欠缺而出现看似很简单的错误,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够急于求成,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查漏补缺,扫清障碍,为进一步学好计算做好基础工作。
四、要加强练习,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法宝。
子曰:“学而时习之”,说明了练习的重要性。只有在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反复练习,才能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当然,以免造成学生的枯燥情绪,应该讲究训练策略和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要有层次:基础训练(掌握算理、法则、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计算公式等);针对性训练(纠正学生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强化训练(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训练的手段要多样,如:竞赛式,可以提高速度;游戏式,可以提高兴趣等。训练的种类要注重多样,如:心算,口算,估算,笔算等。如果用以上不同形式的训练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坚持每节课前适当的进行训练,我相信通过反复的练习一定能够很快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鼓励学生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计算知识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学有所用,使学生获得愉悦,产生成就感。这样,会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计算,重视数学,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才能见到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