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
作 者:冷继侃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5)
大
中
小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扩招政策的颁布,大学生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增大,这也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本文阐述了心理健康的定义,分析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引言
心理学家英格利斯(H.B.English,1958)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样的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展期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里疾病”。据统计,我国某高校入校心理测试中,有56.7%的学生感到焦虑,9.1%的学生有抑郁倾向,3.6%的学生出现过轻生的想法。有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问题已变得尤为严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育正常、心理状态保持平衡、心理适应良好和心理潜能得到发挥,它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欢乐。评估心理健康状况可分为以下几个维度:
(一)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活动虽然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但这种这种反应不是被动的、机械的,它是一种积极的认识过程,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同时形成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人的这种适应能力就反映出了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人面对环境改变时会引起紧张,心情不稳定,人际关系处理困难,对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缺乏动力。相反,有的人面临环境改变时就很够随遇而安很快适应并且能为不利环境想到改变方法,这样的人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二)心理活动的承受力
外界刺激分为短暂刺激与长期刺激。短期刺激指的是生活突然发生巨大改变,例如亲人的突然离世,有的人神经崩溃,有的人虽然悲伤但却可以理智处理。长期刺激指的是频繁持续的打击,有些人能够承受短暂的刺激但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情绪崩溃,以致性格改变,甚至出现精神疾病。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可以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做出成绩。
(三)自控及自我评估能力
行为的自我控制和理智对情绪的控制都是一种自控能力,这种能力都是以理智和意志为基础的,拥有自控能力的人内心强大,心理更加健康。另外能对自我有清晰认知的人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体现,不自卑不自负,心里充满阳光,积极向上。
(四)内心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能力指的是,在遭受挫折、打击、委屈时能够走出心理创伤的过程。由于认识与能力、人生阅历等等不同,个体需要恢复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恢复时间越短意味着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心理越健康。
三、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家庭原因
一个人从出生走向社会,其间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心理状态、言行举止都直接影响子女对事物的认知。家是孩子成长环境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性格的养成虽说有多种因素和条件,但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孩子如果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就会有安全感,就容易信任这个世界,易于形成乐观的性格。相反,如果孩子从小缺少关爱,他就容易形成敏感、孤僻、多疑、悲观的性格。
(二)社会原因
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渠道进行的。学生对社会要求的认识与掌握可能是自觉的、积极的与主动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消极的与被动的。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把成绩当作衡量个人成功失败的唯一标尺,导致除了学习以外,其他什么都不会。而大学是步入社会之前的考练厂,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能力。大学生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学会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求、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在融入环境的过程中,是否能够适应是影响心理健康的2个重要因素。
(三)个人原因
进入大学后,教学模式与高中相比有很大的改变,不再是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而且大学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优质生源,人才济济,很多高中期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这个群体中就显得不再优秀了,甚至在眼界、学识等很多方面跟别人比起来都相差甚远。这种落差和失落感容易导致心理不健康的发展状态。
四、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培养自信、塑造良好性格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自信心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是在智力上、体力上,还是在处事能力上,都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信心就像人的能力激素,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引入最佳状态。自信的培养要把握“度”,自信心的树立取决于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与对客观可能的了解。如果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就会产生自负心理;如果过高的估计困难的存在就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要对自我能力有清晰的认知,做到不自卑不自负,充满阳光积极向上,养成良好的性格。人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塑造的。要善于与他人相处,有互相合作的精神;能够正确的认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能够保持乐观、愉快的主导心境。
(二)培养良好情绪、控制不良情绪
愉快、稳定的良好情绪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学生的情绪活动与学生的自身修养关系密切。面对不同的环境和困难,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情绪反应。首先要到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内心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其次做到热爱生活,时刻保持距离乐观的态度。当遇到不良情绪困扰时,要学会把心中的积郁倾吐出来,使情绪获得适当的宣泄。任何情绪都是自然的存在,懂得平衡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容易引起人的情绪变化。关系友好,容易引起满意的、愉快的情绪反应,使人心情舒畅,有利于身心健康;关系紧张,容易引起不满意、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使人心情郁闷不快,不利于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崔孝强.高中政治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合实践[J].华夏教师,2020(12):75-76.
[2]范晶晶.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科教文汇(下旬刊),(09):27-28.
[3]付文静,柳晓阳,辛昊.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的对策研究[J].新西部,2020(05).
[4]曹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学理论,2020(04):64-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