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指导策略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指导策略

作 者:冷继侃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5)

 摘   要: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程度的普及,提高了国民素质。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专业人才的增加,使得毕业生就业面临了严峻的考验,就业问题是民生的根本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代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将毕业生面对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归类,针对不良的心理素质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指导策略,以期在大学生面临就业时产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指导策略
一、引言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恢复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那时的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属于“供不应求”的状态。1993年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写到改革高等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有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多元化。2001年,我们全面进入毕业生自主择业状态,根据毕业生意向和用人单位需求匹配就业,这为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多机会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的挑战。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全社会的节奏与平静,延迟开学、停办线下招聘,应届毕业生不仅需要关心能否顺利毕业而且需要考虑能否参加招聘会,能否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本文浅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
二、现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根据我国教育部最新公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我们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58.5万人,较2018年增长5.2万人次。我国教育部于1999年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当年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为88.82万人。2019年较1999年增长88%。毕业人数的激增也令就业市场进入饱和状态,这也为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概述
(一)自卑与自负心理
自卑与自负心理是不平衡心理状态的两个极端,生长环境和个人发展都会造成心理健康的失衡。比如学生自小父母离异,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文化水平较差、家中重男轻女等都会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相反父母的过度溺爱,金钱方面的不控制都会产生学生的自负心理。进入大学后,教学模式与高中相比有很大的改变,很多高中期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这个群体中就显得不再优秀了,甚至在眼界、学识等很多方面跟别人比起来都相差甚远,环境的改变会造成两种极端心理的产生。自卑和自负的情绪看不清自己就很难看清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从众心理
毕业生就业大致分为三类:第一,明确就业,签订就业合同。第二,考研继续深造,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第三,慢就业,指的是没有签订就业合同,考研没有成功,等待第二年继续考试的学生以及自主创业的学生们。大部分学生在面临就业时都有自己的目标,对于自己的人生有明确规划。这样的学生会更顺利走向工作岗位。也有部分学生对待就业处于迷茫状态。 对未来工作没有概念,这时最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有从众心理的人面对工作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准备工作也往往事倍功半,错失很多工作机会。
(三)焦虑与攀比心理
单位招聘分批次,那么签订工作就会有先后之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找到工作,那些未找到合适工作的人就容易产生焦虑和攀比心理。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专业水平较差,所以没有得到较好的工作机会。还有一种身边的同学得到较好的工作岗位,就会使周围的同学产生攀比心理,觉得自己比他更优秀一定会签到更好的工作。焦虑和攀比的心理都会错失对工作的正确判断,从而耽误自己。
(四)畏难及逃避心理
在学生时代,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活环境相对简单,但在大学毕业以后就将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承担应有的社会和家庭责任。面对陌生和未知的往往会产生畏难和逃避心理。畏难心理会觉得自己达到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也不想付出辛苦,从未抵制应聘岗位。逃避心理是由于长时间习惯学习不想去适应工作,据调查,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也是因为没有做好面对工作岗位的准备。
四、建议与策略
(一)正确的心理建设与疏导
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发展状态是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能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的必要条件。职业决策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包括是否符合个人特质、是否可以照顾家庭、职业的发展空间、待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对个体而言,因为成长环境和对职业的预期不同,个体就会有不同的职业价值观以及对不同观念的重要性排序,而对每一组职业价值观念的选择和每一次观念重要性的排序都有个体结合实际的独特考虑和合理性。要做到了解自己的能力,不自卑不自负,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十分重要。学生只有对自己深入了解才能做出选择与判断,找到与自己兴趣,能力相吻合的岗位,而不受任何人的影响。辅导员应该熟练地掌握职业规划的工具,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职业规划最重要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就是人和岗位匹配;二是通过规划求得职业发展,制订出今后各个阶段的发展计划。
(三)树立信心,坚定信念
正确认识自己就是对自我的认识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正确认识自己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并反思。看待自己要全面,人不能尽善尽美,每个人都有缺点,但也有长处。我们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我们认识自己的优劣时,要不断更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逐渐改正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树立信心,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1]徐雨朦.“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
[2]刘静毅.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J].农家参谋,2019(15):225
[3]尹晓娇,冀丹娜.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现代盐化工,2018,44(03):95-96
[4]李明璇.回顾就业四十年: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