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工匠精神养成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对天津市部分国家级示范校的调查
作 者:王晓宗 王 颂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300000)
大
中
小
摘 要:首先,本文以天津市部分国家级示范校为例,运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究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工匠精神养成的现状。随后,从个人层面、学校培育层面以及社会层面深入探究了影响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工匠精神养成的影响因素。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层级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结果表明:(1)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工匠精神养成影响因素中学校培育层面以及社会层面所占权重较大,个人层面影响因素相对较小。(2)在个人层面中,中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提高的主观能动性成了影响该群体工匠精神养成的主要因素。当前中职学校程式化规范化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尚未建立作为学校培育层面主要影响因素影响了该群体工匠精神的养成,社会层面中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需进一步加强成为了该群体工匠精神养成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养成;影响因素;分析
工匠精神体现了产品生产者或服务提供者对其所从事工作的不懈追求与顽强坚守,是对其自身专业品质的高度凝练,也是人类社会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精神产物。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不断深入,在全社会培育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在当下显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长期以来在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其中,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担着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的重要使命,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现阶段不断加强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显然顺应时代所需,应该引起我们进一步的关注与思考。
一、 新时代强化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最本质的特征便是以就业为导向,这其中,中职毕业生作为我国未来产业大军中的重要群体,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显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满足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十三五”时期,我们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离不开一大批具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力极高,甚至具有创新和创造精神的一线劳动者。
2.满足“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需要。当前,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提高产品质量。然而这就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一线劳动者要具有钻研产品细节的意愿以及固执追求产品品质的性格。当我们每个细节都做得精准,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反复检验产品,更加频繁的地听取用户的体验,进而不断改进产品时,我们一定能够生产出更好的产品,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优质品牌。到那时,中国制造必将变成高质量的代名词。因此,当前强化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工匠精神的养成,必能为日后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大国工匠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不断助推中国制造走出去。
(二)有利于满足中职学生个人的发展需要
当前工匠精神的养成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当今企业在看中毕业生技术技能外,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拥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严谨细致、创新竞进工匠精神的毕业生越发得到用人单位的追捧。因此,学生想要顺利就业,进而实现职业发展,就必须培育自身的工匠精神。
2.有助于学生日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指出人的最高需求层次便是自我实现,而工匠精神养成显然为实现满足这一较高的需求层次提供了可能。对于工匠而言,执着于钻研产品细节,注重产品品质的提升往往能带给其较大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既来自于刻苦钻研生产制造的过程,更来自于成功后所获取到收益的满足,这种收益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馈,更是是发自内心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当得到产品使用者的认可,又或是由于生产流程的调整,进而节约了生产过程中对于资源能源的消耗。总之,这种成就感只有匠人本人能够体验到。因此,强化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工匠精神的养成,显然有助于其日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二、 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工匠精神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探究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影响因素,笔者对天津市劳动经济学校、天津第一商业学校、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天津宝坻中等专业学校、天津经济贸易学校、天津市武清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中职学校在校生、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内容上针对不同人群分别涉及到了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知、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以及培养载体。通过对这6所中职学校的调查与访谈,发现培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通过对收回调查问卷相关数据的归集汇总以及针对访谈对象进行定向访谈内容的回馈,大致可以将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归总为以下三个方面,即个人层面因素、学校培育层面因素以及社会层面因素。下面笔者将从这三大方面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理论分析。
(一)个人层面因素
1.对自身期望值偏低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较差,尤其是刚刚入校的学生普遍刚刚经历了中考的失利,对自我期望值普遍不高。这就造成了相当多的学生日常学习状态的不佳,部分学生易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进而丧失学习信心,逐渐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长期学习动机的缺乏以及学习兴趣的丧失使得该群体中部分人员成就感较低,在该因素影响下形成注重细节、严谨、专注等能力更是遥不可及。
2.选择专业较为盲从
在学生阶段对于专业选择是为未来从事相关职业服务的,但是现实情况中多数中职生在选择专业时普遍没有经过较为慎重地选择和思考。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普遍还较为不成熟,职业观还未形成。中考失利更是使得该群体对于未来的人生道路充满了未知的迷茫,这就造成了该群体在选择专业时的盲目性,再加之受到了诸如家长以及老师的影响,最终导致多数学生最终选择的专业特质与自身的不适宜性。对于专业认识的模糊以及职业目标的不明确致使部分中职学生对本专业认同感不高,谈及“工匠精神”也就更加遥不可及了。
3.缺乏自主学习提高的主观能动性
经过前期的调查笔者发现,随着近些年来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普及范围的逐渐扩大,中职学校学生已经越发注意到工匠精神对于自身日后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该群体明显存在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提高自身能力意愿不足的问题。日常关于相关信息的获取较为被动且呈现出碎片化,形式上多来自于教师课堂上的传授。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工匠精神只要做到爱岗敬业便足够了。很明显自主学习意愿不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偏低,间接影响到了该群体工匠精神的养成。
(二)学校培育层面因素
1.“工匠”型教师相对短缺
当前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工匠”型教师短缺的问题。这里所指的“工匠”型教师主要是指取得教师资格证从事工匠培养任务且在企业兼职技术人员的教育工作者。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视对于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随着国家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一方面,一线教师可进入企业锻炼;另一方面,使得在企业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人员入校任教成为可能。但是经过调研,笔者发现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大部分中职学校教师入职时都是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很少有在企业工作实践的经历。第二,教师入职后每年真正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且存在锻炼质量不高的情况,教师与企业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双向选择障碍。第三,各中职学校针对教师入职企业锻炼相关事宜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教师入职企业锻炼间隔时间普遍较长,造成知识与技能的更新速度严重迟滞的现象。第四,入职学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企业一线优秀技术人员数量还相对较少。第五,目前中职学校一线教师较为紧缺,这也从客观上为教师入企锻炼带来了阻碍。很显然,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工匠”型教师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校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
2.程式化规范化的培育体系尚未建立
在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实施工匠精神的培养除了要有雄厚的师资保障以外,建立较为有针对性的培育体系同样重要,不然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便无法真正落实。经笔者前期调研后发现,虽然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已经逐步认识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中等职业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培育内容、载体以及形式较为匮乏,程式化规范化的培育体系还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训内容的匮乏。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涵盖内容较为宽泛,是从业者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以及职业品质的综合表现,细化培训内容应涉及“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但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还很难全部涵盖上述内容。第二,培训载体的匮乏。首先,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教材的开发还相对较少。其次,专业课以及实训课仍然作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载体,相比之下,思政课以及文化基础课工匠精神的渗透还稍显不足。再次,校园文化方面建设方面,缺乏体现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因素以及针对典型人物事例的宣传。最后,未充分发挥诸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等针对工匠精神培养的作用。第三,培育形式的匮乏。经调查,虽然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在自己的课程中渗透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但是形式上多为传统意义上的口传心受,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形式有待加强。
3.现有评价体系亟需改革
依据工匠精神的内涵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一方面有助于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有助教师对教学过程及时地做出适时的调整。然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对于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尚显不足,亟待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多的还是沿用了普教的评价模式,传统的一次性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显然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全面地考察中职学生。强化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评价指标的设定显然应侧重于工匠精神培养内涵要求。同时,对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情况的评价应该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更需要从全方位、多角度去构建。因此,改革现有中等职业学校评价体系便显得尤为重要。
(三)社会层面因素
1.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当前我国教育认知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技术、重智育轻德育的顽疾。所以,对中职学校所输出的学生素养素质要求不高、社会认可度不高,进而直接成为了影响工匠精神养成的重要原因。
2.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需进一步加强
中国自古不乏工匠精神,曾创造过璀璨文明,但是现代社会这种精神的缺失不免让人唏嘘。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社会风气日渐浮躁,技术工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工匠精神有所淡化。因此,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亟待重塑。不断营造尊重“工匠精神”的社会环境,改善传承工匠精神的市场环境,给予技术工人应有的重视,形成良好的社会导向,显然有利于中职学校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3.利于工匠精神养成的制度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健全的制度保障体系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提升广大劳动者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该群体工匠精神养成的内生动力。当前我国一线劳动工人的成就感、获得感还相对偏低,普遍缺乏不断前进的源动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相关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外部保障体系显然有助于劳动者内在工匠精神的养成。
三、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影响因素体系的层次分析
依据上述理论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将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影响因素分为个人层面因素、学校培育层面因素以及社会层面因素。依据这3方面因素,又可以进一步细化出9个小的方面内容。为了进一步探究这3大方面以及9小方面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笔者构造出了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养成影响因素层次结构模型,试图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进一步的定性定量研究。
(一)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针对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工匠精神养成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而构建出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工匠精神养成层次模型结构图。如图2.1所示,该模型共分为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三部分。首先,目标层用A1表示,为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影响因素。其次,准则层分别由个人层面因素B1、学校培育层面因素B2以及社会层面因素B3组成。最后,指标层由上述各准则层所包含的影响因素组成。其中:B1包含对自身期望值偏低、选择专业较为盲从以及缺乏自主学习提高的主观能动性,顺序用C1、C2、C3表示;学校培育层面因素B2则由“工匠”型教师相对短缺、程式化规范化的培育体系尚未建立以及现有评价体系亟需改革组成,分别用C4、C5、C6表示;社会层面因素B3由中职学校学生培养社会认可度需进一步提高、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需进一步加强以及利于工匠精神养成的制度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三方面构成,分别用C7、C8、C9表示
图2.1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工匠精神养成层次模型结构图
(二)判断矩阵的构造与分析
构造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重要的一环。为了能够尽可能得到真实准确的研究结果,一般选取对研究内容实际情况较为熟悉的人员作为专家。随后各个专家针对准则层以及其下面分支影响因素进行两两比较进而得出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比较过程中将相对重要性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1代表同样重要、3代表略微重要、5代表明显重要、7代表强烈重要、9代表极端重要,期间插入2、4、6、8这四个亚等级程度参数,以求进一步细化等级划分,具体标度及其含义可参看表2.1。
表2.1 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随后对构建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进而判断矩阵的有效性。计算一致性指标(详见公式2.1)
CI(consistency index)=■(2.1)
随后需将CI和随机一致性指标RI(如表2.2所示)进行比较,得出检验系数CR,公式如下:CR=■,当CR≤0.1时,比较矩阵各个因素的权重分配较为合理,一致性可以接受;当CR>0.1时,需要进行调整。
表2.2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标准值
根据上述原理,经笔者问询相关专家的意见后,构造出了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工匠精神养成影响因素的判断矩阵。此次笔者找到了三名专家,皆为长期在中职学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三名专家依据笔者提供的结构模型图,分别给出了各自的判断矩阵,笔者逐一对每个矩阵进行一致性判断,直至一致性通过为止,最终得到以下结果:(如表2.3所示)
经过最终的调整,3人给出的判断矩阵CR值均≤0.1,一致性良好通过。
随后笔者根据三人分别给出的比较矩阵,利用几何平均法构造出了最终的比较矩阵。(如表2.4至表2.7所示,依次为准则层以及各个指标层的判断矩阵)
表2.4 准则层A1的判断矩阵
通过计算解得: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工匠精神养成影响因素在个人层面因素、学校培育层面因素以及社会层面因素的权重分别为W1=0.2463;W2=0.3617;W3=0.3920。通过计算求得λmax=3.0088,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0.0076≤0.1,因此,判断矩阵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对个人层面因素、学校培育层面因素以及社会层面影响因素所占权重比例的计算,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工匠精神养成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学校培育层面以及社会层面,个人因素层面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不如前两个层面影响因素大。
表2.5 指标层个人层面因素B1的判断矩阵
通过计算解得: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工匠精神养成个体层面影响因素在自身期望值偏低、选择专业较为盲从、缺乏自主学习提高的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所占的权重分别为W11=0.2121;W12=0.0940;W13=0.6939。通过计算求得λmax= 3.0815,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 0.0702≤0.1,判断矩阵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通过对自身期望值偏低、选择专业较为盲从、缺乏自主学习提高的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所占比重可以发现,影响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工匠精神养成个人层面影响因素主要源自于缺乏自主学习提高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期望值偏低次之,而选择专业较为盲从则占比较小。
表2.6 指标层学校培育层面因素B1的判断矩阵
通过计算解得: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工匠精神养成学校培育层面影响因素在“工匠”型教师相对短缺、程式化规范化的培育体系尚未建立、评价体系亟需改革三个方面所占的权重分别为W21=0.0838;W22=0.6887;W23=0.2275。通过计算求得λmax= 3.0755,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 =0.0651≤0.1,判断矩阵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通过对“工匠”型教师相对短缺、程式化规范化的培育体系尚未建立、评价体系亟需改革三个方面所占比重可以发现,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工匠精神养成学校培育层面影响因素主要源自于程式化规范化的培育体系尚未建立,评价体系亟需改革次之,而“工匠”型教师相对短缺则占比较小。
表2.7 指标层社会层面B3的判断矩阵
通过计算解得: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工匠精神养成社会层面影响因素在中职学校学生培养社会认可度需进一步提高、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需进一步加强、利于工匠精神养成的制度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三个方面所占的权重分别为W31=0.1033;W32=0.5888;W33=0.3079。通过计算求得λmax= 3.0326,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0.0281≤0.1,判断矩阵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通过对中职学校学生培养社会认可度需进一步提高、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需进一步加强、利于工匠精神养成的制度体系需进一步完善这三个方面权重的比较可以发现,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工匠精神养成社会层面影响因素主要是存在于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需进一步加强,而利于工匠精神养成的制度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次之,中职学校学生培养社会认可度需进一步提高则排在最后。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工匠精神养成影响因素中学校培育层面以及社会层面所占权重较大,个人层面影响因素相对较小。而在个人层面中,中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提高的主观能动性成了影响该群体工匠精神养成的主要因素。当前中职学校程式化规范化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尚未建立作为学校培育层面主要影响因素影响了该群体工匠精神的养成,社会层面中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需进一步加强成为了该群体工匠精神养成的主要因素。(表2.7)
表2.8 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工匠精神养成影响因素的权重
数据来源:此表数据依据表2.4至表2.7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1]邓雪,李家铭,曾浩健,等.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7):8
[2]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6—10.
[3] 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4] 王玥. 浅析新时代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职业,2020(03):45-46.
[5] 杨红荃,苏维.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32.
[6] 张小丽,以工匠精神为引领打造“工匠之师”[J].技术与教育.2019(04)
[7] 魏德才. 浅析中职学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J].河南教育(职成教).2020(03):6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