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制度之维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
作 者:钟承江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上佳市小学,广东 顺德 528300)
大
中
小
此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立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的成果之一 ,立项编号为:GDHY-2019—Z—b011。 摘 要:本文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急需“制度化”保驾护航。从制度之维论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与系列制度的构建之道,阐明了“制度化”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活”起来。
关键词:制度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
“制度化”往往给人僵化、保守的感觉。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制度化”却是一剂灵丹妙药,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活”起来。
一、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急需“制度化”保驾护航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是地方指导,校本化实施的一门综合课程。2001年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便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难点。教育部于2017年9月正式颁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各地纷纷出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政策,但在笔者教学视导或调查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很多学校有名无实,成为吃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制度缺失”是关键因素。没有形成相应的制度去推行,综合实践活动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校规划缺失。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校为主推进改革的课程,从活动内容的开发与实施,人员的安排与评价等都需要学校系统规划,整体推进。据调查,很多学校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体规划或计划,让综合实践活动无法“活”起来,甚至名存实亡,无法落实纲要的要求,难以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第二,课程表有名无分。课程表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及指导老师,但在语数英考试的压力下,很多综合实践活动课被语数英老师挪用。这种做法在很多学校已成为公开的秘密,急需形成相关的制度去制约这些随意阻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不良行为。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力量薄弱。综合实践活动课绝大部分为兼职教师,应对主课教学已精疲力尽,而且老师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不到位,教育部门或学校组织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培训少之又少,很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面对纲要的要求,却无从下手,甚至穿新鞋走旧路,综合实践活动仍然停留在“教材”实践上,无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
第四,缺乏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国家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后,各省都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地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源,但很多学校将其视为教材,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围绕着上级下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转,缺乏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第五,综合实践活动的教研成果缺乏。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但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教师缺乏相关的参考模式,甚至很多老师用“教”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在课堂实施,与课程纲要的要求背道而驰。
……
由此可见,国家颁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地方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指导意见,学校应深刻领会纲要精神的基础上制定系列制度,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切实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有计划开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制度化”之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应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2017年版)为指导,立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现实情况,制定系列制度,走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制度化”之路,全面贯彻纲要的精神,切实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制度化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实施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立足学校,一方面,要与学校文化、资源等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实践活动的内容;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涉及多领域的内容,学校各部门与教师要团结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涉及学校多个部门,不同学科,急需学校整体规划,系统推进,才能达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的要求。因此,学校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规划(计划)制度》,核心内容是每个学期开学初,学校德育处、教务处、安全处、少先队、各科组结合部门工作提交本学期学生开展的实践项目或活动,学校将其整合、制定、提升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规划与学期工作的具体计划,对每个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作具体的安排与指导,切实做到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规划制度化,有计划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制度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础是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学校根据校情,可从校内课程资源开发、家庭课程资开发、社区课程资源开发三个维度出发,明确了每项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目的、活动内容与方法等,形成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制度,指导师生与家长携手合作,充分挖掘身边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密切了学校、家庭与社区的联系,丰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同时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开发制度。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制度化
学校组织骨干力量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后,校本化实施要规范化、制度化。从教师的培训开始,让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在领会纲要的基础上,领悟校本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策略。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实施制度,从主题方案的设计,活动的开展,成果的总结等方面明确要求,制定活动准备与活动开展的指引,并实行分级管理,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化
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都涉及人员管理问题,如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与任课教师的安排、备课与教研的要求,上课与活动开展的要求等等,都制定具体的制度,规范化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与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管理制度》,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制度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评价,在制定方案中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与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在评价方案、评价活动过程与成果中激励师生,组织先进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有效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持续开展,校本化实施,品牌化发展。评价制度内容主要涉及课程开发的评价,课程实施的评价,课程成果的评价等。
三、“制度化”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活”起来
在制度化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让《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深入“人心”,在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走实践育人之路,切实做到了“制度化”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活”起来。
(一)纲要“活”了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要求我们密切联系生活开展实践活动,但没有考试的任务与要求,在很多师生与家长心目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在此背景下,走综合实践活动“制度化”之路,规范师生的行为,从学校层面做好顶层设计,让纲要在教师培训与活动实施中“活”起来,变为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二)资源“活”了
学校出台奖励方案,形成制度,让师生与家长挖掘身边的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于是,学校所在社区的景点、公益场所、传统文化、身怀特长的家长或居民,等等,都可变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宝贵资源。昔日静悄悄的资源被综合实践活动“制度化”盘活了,成了师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财富。
(三)活动“活”了
顾名思义,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才算活动。有了校本化的实践活动资源,师生的实践活动从书本走向实践,从校内走向校外,社区的景点“活”了,社区的文化“活”了,热心教育的居民“活”了,一起投身实践活动,课堂成了孩子分享与交流的圣地,社区成了学子们行走的课堂 。
总而言之,制度,起规范作用,更起保障作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从学校顶层规划起步,开发校本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形成相应的制度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制度化”真真正正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活”起来。但如何让制度成为师生与家长们的自觉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牢固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与研究,潜移默化地推进。
作者简介
钟承江,1973年8月出生,教育硕士,副高职称,佛山市顺德区容桂上佳市小学副校长,顺德区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兼职教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