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借助思维导图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作 者:杜笑梅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张槎中心小学,广东 佛山 528000)
大
中
小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新课改在稳步推进,特别是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采取新的教学方式,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其中,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以老师、课本为中心,一问一答为主,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较少,阅读教学刻板低效,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不高,进而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新课改中,不少教师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阅读教学,力图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2017年秋季开始使用的全国统编教材,在一年级上册的教材就出现了思维导图,随着年级的升高,思维导图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本文就发挥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展开研讨,深入分析其教学优势与教学思路,并且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应用,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阅读教学;应用策略
正文
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都使用统一部编版教材。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说的“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惊呆众人。在这种形势下,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语文方法,重要性不言而喻。思维导图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也是一个既科学又高效的学习方法,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思维导图概述及作用
思维导图又名心智导图,是一种将图形和文字融为一体,开发思维潜力,提高思维能力、表达发散性思维的简单高效工具。思维导图的“思维可视化”特点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对于教师来说,思维导图不但是授课神器,还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利器,它能激发小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很大程度地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前存在的问题
平常,教师一般根据教学要求和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给学生在预习时找出相关答案,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只会回答问题而不会主动的思考问题,因而思维方式受限、思路窄小。即使思维导图在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了一定的应用,但应用数量尚较少。老师在备课、学生在预习上都没能很好地将思维导图与阅读内容有机结合,这样,学生的思维仍然得不到充分的发展,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课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中,老师同样很难将思维导图与阅读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影响了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课中的有效应用。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两个:第一,部分教师不愿意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模式,不愿接受运用思维导图的阅读教学新模式;第二,教师即使采用思维导图形式开展阅读教学,但由于对思维导图运用不够熟练,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堂教学还是缺少师生对话的空间和思维的碰撞,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体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课后存在的问题
阅读也需要课后复习,在复习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对文章整体把握,还能帮助学生强化记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思维导图理解不够全面,老师也对引导学生课后运用思维导图方式进行阅读复习不够重视,造成学生课后复习效率不高,严重影响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一)思维导图在课前的运用
1.学生的预习
在预习时,凡是可以归类或呈现出规律性的知识点,学生都可以用思维导图来记忆、理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课前预习中,老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布置学生制作预习的思维导图。预习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感知过程中,学生可以形成对字词句的思维导图。比如预习生字“难”,可以先预习“难”的三个主分支:字、词、句;再发散思维,引出主分支上的次分支,即在生字的主分支上又放射出生字的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等。例:难:形近字:推、准、谁。……也可以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形成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提炼的思维导图;还可以从段落大意、主要内容、感悟主题三个方面去制作分析课文内容的思维导图;更可以以单元导读为核心,制作新单元的结构性思维导图,从整体上初步了解新知等。
2.老师的备课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预习水平,同样也可以帮助老师提高备课质量。老师备课时可以按照“研读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编写教学设计”三个步骤来实施。首先,老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利用思维导图,把零散的知识列在图上,形成知识的全景图;然后运用思维导图,将所有课文内容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写成有明确目标的教学计划;最后利用思维导图,将教学内容、重难点、准备的教具、预设的内容及教学效果整理出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最终完成一份完整高效的教学设计。在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帮助老师理清内容,把握脉络,摸清重点,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为后面有序的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更快提高。
(二)思维导图在课中的运用
课中运用思维导图,将主题用线条和图画进行分支的绘制,将思维导图与阅读分析相结合,能更好地理清思路、组织信息、加强记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避免单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引领学生进行问答式的阅读分析,使学生的阅读重点停留在寻找答案上,而不会深究文章内容及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与感情。
1.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思维导图采用多元化的表达方式,结构活泼,色彩丰富,使教学过程更具吸引力。老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复杂的逻辑思维问题可视化、简单化,在思维导图的指引下,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成长。以《富饶的西沙群岛》文章为例,教师利用思维导图,以层次分明形式,活泼的课程结构图来呈现课文内容,充分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借助信息科技来展现思维导图,在视频图片、音乐与色彩的帮助下,文章内容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将静止的文章材料转化成声情并茂、形象鲜活的动态导图,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自觉主动地展开阅读理解,在培养思维主动性的同时,也积累了浓厚的阅读兴趣,阅读水平得到了提高。
2.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培养思维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一般的教法是让学生概括各段段落大意,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只能将学生引向单线性思维形式,往往会出现知识断层、知识回生的现象,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不但影响了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更加挫伤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可视化,能够很明确地显示课文的主要结构和层次,帮助学生整体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段落,重点等等,这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性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抽象思维。对于较长文章的阅读,由于小学生的基础阅读分析能力薄弱,难以长时间静下心来完成阅读任务。为此,我们用思维导图将文章脉络梳理清晰,将其中的知识重难点有条不紊的整理出来,以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提高思考的意识。以《观潮》为例,老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先总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时间顺序写观潮的过程的基础上,出示了几个问题:在大堤看到的景物和人物是怎么样的?而潮来时,作者又是抓住了潮水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潮水有什么变化?观潮的人的反应又有什么变化?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完补充完成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补充绘制完成,课文内容在大脑中也记得差不多了,完全可达到画完=背诵的效果。
课上,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很快就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把课文背下来。课堂效果表明,借助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记忆与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组合作,深化文章解读。
思维导图具有很强的发散性,对于知识的认知和拓展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而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是对思维导图模式的一个最好组合,它以共同绘制思维导图代替老师的灌输,让学生在主动和合作中交流和互动,发挥想象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阅读课上,教师首先利用思维导图把学生带进课文,然后再进一步认真阅读文章,通过思维导图的发散与联想自行补充、完善设计出更充满个性的思维导图,最后小组展开讨论,或小组共同绘制出文章主题的思维导图。在《少年闰土》一文中,作者写了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初相识的闰土,讲新鲜事的闰土。老师请学生思考:从以上内容可以体会出闰土在作者心中的形象是怎样的?通过小组合作把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思维互相碰撞,促进了个性化思维的不断发展,为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活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三)思维导图在课后的运用
1.利用思维导图笔记,提高复习效果。
巴赞说:“传统的记笔记方法是使用了大脑的一小部分,因为它主要使用的是逻辑和直线型的模式。”我们最常用的笔记——线性笔记,就是一行一行地把文字记录下来,忽略了关键词语不说,还不易记忆又浪费时间。而思维导图笔记旨在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基本思考框架和思路,不但可以加强记忆,有助于小学生学习内容的把握,还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学生使用思维导图作为笔记,既有利于学生听课,也利于学生形成筛选意识,将老师讲的内容提取关键词句做成课堂笔记,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可以重组有效信息,进行高效阅读,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例《太阳》一课,作者介绍太阳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课上,老师用两个问题引导:(1)请默读1-3自然段,完成思维导图,找出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2)文中从四个方面叙述了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再请读课文4-8自然段,补充思维导图的分支。
学生通过课内阅读中对思维导图的制作及补充,更加有利于复习和记忆。
2.利用思维导图,快速记忆古诗文
传统的古诗文背诵,就是多读几遍。运用思维导图去记忆,效率不但大大提高,还不易忘记。在教学古诗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古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等,通过思维导图,将多篇类似的文本整合到一起,进行知识的拼接与思维的扩展,研究其异同点,从而提高阅读技巧。再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后复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汲取与丰富阅读的经验,提升阅读能力。如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几首古诗联系在一起,拆分关键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古诗词题目的拟定方法。再如可将《赠汪伦》与《别董大》联系在一起,通过思维导图对两首古诗进行分析,衔接相同点,梳理不同之处:一个朋友送诗人,另一个诗人送朋友,一个边走边唱,另一个安慰加劝勉,从而有效体会阅读技巧并快速记忆。
思维导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方法。通过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提高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莹莹.基于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20,(4):136-137.
[2]陈丽云.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45):60.doi:10.3969/j.issn.2095-4751.2017.45.059.
[3]杨丽娜.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9,(21):62.
[4]王亚楠.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5).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