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例谈小学语文课堂主问题的设计
作 者:陈学秋
(临海市桃渚镇中心校,浙江 临海 317013)
大
中
小
摘 要:课堂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单一的、学生学习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论的。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生参与的程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紧扣和突破教学重难点,准确地找到切入点,巧妙地设计课堂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 关键词:主问题;设计;主导
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喜欢问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就是“问题串”,主要利用零零散散的、单一的“问”来组织教学活动。形式化、单一化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很难真正地走进课文,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发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的教学方法,要从学生的参与度和文本的整体解读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而思、交流探讨、理解归纳、自主探究、细细品读等。巧妙运用“主问题”的教学方法,课堂思路更加清晰,学生的学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语文课堂氛围更加浓厚。
一、理清文章思路,设计课堂主问题
(一)利用文章题目设计主问题
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眼”。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文章的题目,即“文眼”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帮助孩子提高思维能力。例如陈老师执教的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讲述了我国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物产丰富,作者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因此,陈老师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设计了两个主问题:“从课文的题目里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用“美丽”来形容小兴安岭呢?”有了这两个主问题,相信孩子们对这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易懂。
为了让学生阅读时能深入研读,给学生品读文章内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以文章的题目作为提问依据,学生通过回答主问题,发散他们的思维,在文中找出主问题的答案。
(二)利用文章内容结构,设计主问题
每一篇文章的内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结构,如果老师能理清文章脉络,从文章的特点、内容结构出发来设计主问题,会使学生学得更加高效,更加准确得把握文章内容结构,让孩子们明白作者的写作顺序和思路,因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情感和感悟能力。如李老师执教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时,梳理了一个主问题:最能概括地球的特点是哪句话呢?地球是可爱的,同时也是容易破碎的理由,同学们知道呢?通过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特点是“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接着孩子们通过品读课文,找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感受地球的“可爱与破碎”。从“可爱”一词我们感受到地球母亲的和蔼可亲、美丽壮观,从“破碎”一词我们感受到由于人类滥砍滥伐,不加节制的开采,不顾后果的行为给地球带来了重大的危害和灾难,所以我们人人都要保护地球,珍惜资源。只要抓住主问题,我们的教学就能做到脉络清晰,精准,高效,有的放矢。
(三)把握课文重难点,设计课堂主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喜欢在教学中提出零散的、较繁琐的、较难的或较易的问题,让学生心静不下来,得不到思考,大大影响课堂效率。以下是陈老师的二次试教经历:《老人与海鸥》(第一次试教): 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问 1:默读课文,请孩子们讨论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人难以想象的事情?
问 2:同学们,瞻仰表示什么?从这里我们发现,海鸥把老人当成了自己的亲属。
不断的问散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疲惫,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如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领学生感受老人与海鸥间的那份浓厚的感情。于是,陈老师把同学们在课前提出的零散问题全部归纳、整合,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出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默读课文,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老人对海鸥间的那份浓厚的感情?
第二次试教时,围绕这个主问题,学生小组合作,一起交流讨论深刻的词句,让学生通过字词句进行品析,让学生感受到老人无比的喜爱海鸥,甚至超越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堂课的主线抓住了,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梳理学生疑问,设计课堂主问题
课堂的主人是孩子,课堂教学应该以“学”为主。学习新课前,我会让孩子们先预习,完成预习单,对不懂的问题大胆地提出来。于是一种现象产生了:课堂气氛看似非常活跃,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但也形成“满堂问”模式,非常繁琐。对整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虽然课堂范围活跃,但只是表象,孩子们又学到了什么呢?经过几番尝试,我采用如下策略: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简单的,自己能解决的在小组内通过对子合作学习解决;有共性的则交给老师。老师再整合孩子们的问题,这样的课堂交流显得有针对性、目的性。
如黄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 时,先把孩子们的问题搜集来,再确定一个主问题:孔子是个怎样的大师?让学生进行争辩,通过争辩明白:孔子是一位实事求是、不爱面子的人!
三、紧扣人物,设计课堂主问题
(一)从人物性格入手
三年级上册 《争吵》 一课里面有三个主要人物:克莱谛、“我”、父亲。 笔者设计了主问题: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喜欢他什么?先让孩子们初读课文后,再思考主问题。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并在旁边做做批注,每个孩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喜欢“我”,因为“我”能比较全方面的评价别人;有的孩子喜欢克莱谛,因为克莱谛重视同学之间的友谊,能理解同学,宽容大方。从怀疑同学、报复同学到心里忐忑、懊悔、知错,最后与同学和好如初。
文章往往是通过一件事来刻画人物形象,孩子通过阅读文章,品读重点字词和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提高了孩子以后的写作水平。
(二)从人物对话人手
如《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特点就是通过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形象。教学时,我围绕楚王为什么对晏子的情感从侮辱到尊重呢?”这一主问题,让孩子在人物对话中感受到晏子的机智勇敢,语言的幽默风趣。
虽教无定法,但是牢牢抓住课堂主问题,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也是创新课堂和教学的有效方式。所以,在平日教学中,设计主问题是非常重要,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我们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 《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 肖艳娟.新《语文课程标准》
[4] 罗素.《教育的目的》见《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