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落实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以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为例

落实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以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为例

作 者:刘厚明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上佳市小学,广东 顺德 5283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一种多维对话,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核心、是基础,没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没有其他维度的有效对话。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得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实现。

一、对话有方法
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应加强学法指导。“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钻研?怎样引导?我们认为应该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落实。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执教老师是这样安排的:整体把握课文后,分组自主学习,1-2组学习第2段,3-4组学习第3段,5-6组学习第4段,7-8组学习第5段。这就没有学法指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有效的学法指导,就不会有有效的学习,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不能有效落实。因此,如果教师先指导学生学习第2段,然后归纳梳理学法,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其它段落,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能很好地落实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提高对话的效能和课堂阅读的效率。
1.指导学习第2段。《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一共就三句话,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句析法学习此段,一句一句地读每句话,思考这句话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这样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读懂整段话。
(1) 用各种方式反复读第一句话,思考这句话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写了海水颜色多)。
(2) 同样的方式读懂第二句话(从另一个角度写海水颜色多)和第三句话(写了海水颜色多的原因)。
(3) 指导有感情地读好整段话。
2.归纳学法。
(1)读懂每句话——带着问题读,理解每句话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读好整段话——用各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
3.分组合作学习。学生用“读懂每句话——读好整段话”的学习方法分组合作学习其他段落。
4.汇报交流。学生汇报发言时,教师一要引导好学生按照“先读懂——再读好”的顺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与文本对话的收获;二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各种方式的对话,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呵护学生的童心阅读发现;三要指导并落实好朗读训读。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模仿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一定要有一个可操作的方法指引,让学生能够模仿着与文本去对话、去思考、去探究。这样的阅读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
二、对话有步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如何落实这些要求,合理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步骤,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如《纸船和风筝》一文,在学习课文2-6段的时候,只要提一个问题就可以了——“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可以按以下步骤落实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指导学生阅读实践:
1.找内容: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是2-6段,要注意给学生充分时间,注意培养默读的习惯,默读促理解,朗读悟情感。
2.读文本:指导学生整体朗读2-6段,注意整体朗读很重要,不要过多肢解课文,不要先回答,一定要先反复读原文。
3.答问题: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这个问题,注意没有标准答案,指导学生按照“谁+怎么做”的句式组织语言回答。这是训练学生的概括性思维,充分的读是基础。
4.练朗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指导训练学生读好,在训练读同时,相机进行辨析词语、句式训练等基础性语文知识学习,像多音字、形近字、关键词句的体悟、重点句式训练都可以在练读中解决,少提问,多训练朗读,真正以读代问,以读代讲。在读中解决本部分课文的基础知识点,如“折”、“乐坏了”、“漂哇漂-飘哇飘”等,所有知识点学习一定要和文本朗读结合进行。
三、对话有契机
课堂学习生态中的契机,是很重要的学习资源,抓住这种突现的学习契机,组织学生与文本进行探究性对话,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有位老师在《纸船和风筝》一文教学中,在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后,让学生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学生发言说“松鼠和小熊后来又通过纸船和风筝和好了”时,有学生当即表达了不同意见:“它们没有和好!”面对学生的这种争论,老师只是简单问了一句:“没和好吗?”有部分学生说和好了,但多数学生还在犹豫和茫然。显然此处就是一个组织学生与文本进行二次对话探究的好时机!但老师并没有注意到。
而另一位老师却机智地抓住了这次教学契机,继续追问学生:“你是从哪里看出他们又和好了的?”然后引导学生找到课文最后一段话:“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高兴得哭了。他连忙爬上屋顶,取下纸船,把一只只纸船放到小溪里。”这个结尾是故事的高潮,意味深长,充满想象空间,这位老师成功地抓住了这个宝贵时机,组织学生与这个文段进行了一次精彩的探究性对话。
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联系上文解释自己是怎么体会到他们和好的。学生通过与文本再次对话探究后,有很多深层次的发现,有的说:“我是从这些地方知道他们和好了的,松鼠之前折了一只纸船,在纸船上写着‘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现在松鼠收到了小熊的风筝,说明小熊愿意和松鼠和好。”也有的说:“他们吵架之后,都很难过,小熊每天扎风筝,松鼠每天折纸船,说明他们都想和对方和好,现在松鼠再次送给小熊纸船后,又收到了小熊的风筝,他们通过纸船和风筝和好了。”
再让学生讨论小熊会在风筝上写些什么,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有的说:“小熊会这样写:我们和好吧!”有的说:“我认为小熊是这样写的:我非常愿意和好,让我们继续做好朋友吧!”还有的说:“我猜小熊写的是:很高兴又收到你的纸船,我们以后永远做好朋友!”看,学生所有的理解和感悟都来自与文本的对话。
课堂学习中,教师利用好教学契机,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进行二次或多次探究性对话,往往会收获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