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让孩子“亲近”数据 突破学生思维定势

让孩子“亲近”数据 突破学生思维定势

作 者:宋爱利 (山东省泰安市曹庄矿学校 271627)

“统计观念”的首要方面是能有意识的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而在低年级的学生他还没有这种意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孩子让孩子“亲近”数据,培养孩子数感,突破思维定势,加强孩子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即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一 、设计情境,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兴趣。
统计观念绝非等同于计算、画图等简单技能,而是一种需要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感觉。要使学生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去。
例如,班级要评选优秀作业了,如果仅凭平时的印象而举手表决,这样的选择通常与实际情况有偏差,大家的意见也不一致。怎么评才公平?学生意识到评比前先收集一些平时的资料,像每个人按时完成作业的次数、获优的次数等,并且把这些数据整理成简单的统计表,再对比分析,评选出优秀作业就会合理多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统计观念。
又如,在校服设计征稿活动中,我鼓励学生调查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方案,体会数据调查、数据分析对于决策的作用。在“我穿多大的鞋”的统计活动中,以学生自己的身体为研究对象,使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数据能够帮助了解一些有关自己身体生长的情况。
这样的案例中,学生一次又一次地积累经验,逐渐体会到数据的重要性,也就渐渐建立起了统计意识。这种过程的体验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体验,因为将来一旦遇到与数据有关的问题,即使不懂得或忘记了具体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只要有这个意识,就会去请教专业人员,在他们的帮助下能作出比较合理的决策。
二、在活动中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教师在统计活动材料的选用应采取由近及远的原则,先是身边的事、然后社会环境、再和其它学科相联系。收集的素材先是全部数据,如全班学生,利用统计对象的确定性组织统计活动,学习统计图表;随着学习的深入,统计对象更多地具有随机性。例如,“估计你们班所有同学的家庭一个月内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通过实际调查验证你的估计。”在该统计活动中,每个同学家庭每个月要丢多少个塑料袋,统计对象的总数非常大,统计起来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和物力。此时,就可以渗透抽样统计的方法,帮助学生自己选择统计对象。这里,统计对象可以是全班同学家庭的某些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或部分同学家庭的某个月丢弃塑料袋的个数。
我还结合学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素材组织学生搞小调查。例如,调查统计最喜欢的歌手,调查统计学校中餐中最喜欢吃的菜式,调查统计全班同学的压岁钱金额等,鼓励学生用多种手段整理和表示数据,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统计的作用、理解统计的概念、把握统计的内涵、形成统计的观念。
三、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需要收集数据。
要使学生接受统计特有的观念,就要让学生经历产生和发展统计思想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意识。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中,统计课是《我们的鞋码》,正好学习这一课时,正是学校的“艺术周”,学生们都参加了学校的各种活动,在教授这节课时,我就这样来引导学生。
“同学们,我们参加活动需要购买统一的鞋子,如果让你来负责买我们班同学的鞋子,同学们有信心做好吗?”“有”那么你首先该知道些什么呢?(鞋号)在老师的组织下,班长记录了每位同学穿的鞋码,同学们看了以后,异口同声地说“太乱了,怎么办啊?”我及时引导,教学统计的方法,让同学们自己统计出来,整个过程,学生们都很积极,因为他们也想要一个结果,最后统计结果出来后,班长说“可以了,老师,我们保证能完成任务。”看着孩子们脸上信心十足的样子,我知道,他们也知道了。
四、合理质疑,理智的看待生活中的数据。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会接触到大量的统计数据,而这些数据往往并不需要我们自己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都可信吗?这就需要你作出理智的选择和分析。
例如,我将公园门口的一个中奖游戏引进课堂:摊贩前摆有一个转盘,周围摆满了奖品,从1开始依次是钟表、小玩具、MP3、糖……(奇数边是大奖品,偶数边是小奖品)。摊贩拿出13 张 扑克(从A至K,A为1,J、Q、K分别为11、12、13),让游客先定好向哪个方向转,再随意摸出一张扑克牌,摸到几就从几开始按照预先说好的方向走几步,走到数字几,数字几前的奖品就归游客。唯有转到一个位置(如右图),必须交2元钱,其余的位置都不需要交钱。摊贩宣称:不用花钱就可以得奖品,快来玩啦。真的好玩吗?学生经过探究,将每一次游戏的结果记录下来,再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游客付2元钱的可能性高达7/13,得到小奖品的可能性是6/13,得到大奖品的可能性是0。难怪摊贩们只赚不亏。
所以数据有时并不可信,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数据时,既要能读懂数据,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也要保持理智的心态,对数据的来源、收集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呈现方式、得出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在分析数据误导的过程中,又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很有帮助。
五、让学生体会到分析数据能帮助人们做些什么。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设计应该在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后,有一个反思的过程,讨论这些数据除了能帮助我们解决刚才提到的问题以外,还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六年级《统计图》教学设计中:在呈现“中国体育代表团在23-29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统计图”后,在学生解读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预测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第30届伦敦奥运会可能获得的金牌数。让学生意识到分析、整理后的数据还能帮助人们进行预测,体会统计的价值。
统计与学生的生活很紧密,我们的教学就是使学生产生对数据的亲切感,愿意去分析数据提取信息,遇到问题时愿意去收集数据来帮助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