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由一道语文中考题引发的思考 ——小说“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由一道语文中考题引发的思考 ——小说“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作 者:梁璟瑜 (广州市南武中学,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说阅读这一版块,“群文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本文就“群文阅读”的意义和实施策略对初中小说“群文阅读”教学展开了探究,以期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群文阅读;小说;策略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广州市逐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改革,从2021年(即2018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实施依据初中学考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办法的改革。那么,2020年的广州语文中考,作为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作为部编版教材实施后第二轮的考试,如何体现部编版教材“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精神呢? 
我们不妨以《2020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卷的21题为例,稍作分析,
 
这是一道崭新的题型,细细的对比分析下来,在小说阅读这一版块上,它确实在过去考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能较好地体现了“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精神,它通过一篇文章考查一类文本的阅读,这正是部编版教材所提倡的“群文阅读”,那么,“群文阅读”在新的部编版教材中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在教学中有何策略呢?我将在本文中进行初探。  
一、“群文阅读”的定义和意义
(一)定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中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自2018学年秋季起,所有学生、所有学校统一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和以往版本的教材相比,它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打破了原来的课文编排结构,兼顾主题和文学知识,开创了从教读到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就是我们常说的从一篇课文的阅读延伸至一个单元的整体阅读再到同类文章的阅读。
在教学上,我们把这种阅读方式称为“群文阅读”,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一定形式整合的一组有相同议题的文章放在一起,运用“比、对、读、议”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共识,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群文阅读教学的操作模式上,常总结出其模式是“课内一篇(一类)带课外多篇”,学生在实际运用阅读中能够做到灵活掌握,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意义
1.从《课程标准》来看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科目,对于传递中华文化知识和运用语言汉字交流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与内容在于:“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然需要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从阅读方面对学生有所引导。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上已经形成了多种阅读形式,例如单篇阅读、主旨阅读、班级读书会等,但是这些方式往往以逐句逐段逐文的分析方式为主,导致阅读的低效性明显加重。群文阅读是对当下语文阅读进行改革的切入点,是在语文阅读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在群文阅读的思想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将一起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选择同一个议题作为重点,然后找寻同一系列文章,并进行“群文”的整合、对比、分析并获得自身的理解,从而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真正地提升阅读兴趣。
2. 从部编版教材来看
温儒敏教授在《中语会换届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部编版是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单元教学的……备课就应当根据“学习任务群”所提示的“任务”去组织教学,把握某个单元或者某一课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因此,根据部编版的编写原则,教师在完成这个“单元学习任务”后,学生应该掌握该单元的必备知识能力。
然后,当学生拥有该知识能力后,教师就引导学生从课内课文延伸至课外同类文章的阅读,这种“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教学结构,其实就是“群文阅读”的教学结构。其具体操作分三步走:第一步,精讲一篇(一类)课文,让学生掌握某种阅读能力,第二步,选取同类课文,引导学生运用精讲课文所掌握的能力,阅读该课文,巩固该阅读能力,第三步进行知识能力的迁移,筛选同类的课外文章,学生运用“教读”“自读”的方法去阅读课外文章,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策略
如何实施这“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呢?本人将以2019年10月一节九年级区公开展示课《活用思维导图  突破小说阅读》为例进行阐述。
(一)确定目标
在教授课文前,教师要有整体单元概念,把对单元内每一个教学重点难点的解读放在单元整体教学的背景之下,围绕语文要素,根据相同的阅读方法或类似的写法对教材进行重组,然后根据教材的“单元任务”来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这些知识能力将是进行“群文阅读”的基石。
以该公开课为例,该课进行的是部编版九年级上下册课内小说单元“群文阅读”整合的最后一课时,在此之前,本人根据小说的定义和要素,结合“单元任务”对小说的知识点进行整合重组。众所周知,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因此,我们通常把小说三要素归纳为环境、人物和情节。
而小说单元的任务是“学习这个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
我打破原来的顺序,对小说单元內的课文进行整合,安排如下表:
 
(二)课堂落实
根据整合重组落实“群文阅读”,结合各篇课文的知识能力,把相同类别的几篇课文“串成一组群文”,依据课文的结构、课型(阅读和自读)等特征,我们采取螺旋式上升的叫法,使每篇课文各有侧重又循环叠加的“单元任务链”,让语文要素在每组“小群文”和“任务链”的有机融合中落地生根。教师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实现学法迁移,真正做到理解与运用并重。
如在教授《范进中举》时,根据整合重组后知识能力要求,教学重点落实在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范进中举前(开端)、中举时(发展)和中举后(高潮、结局)的故事时间发展顺序来梳理情节。然后在教授相同知识点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学过程则螺旋式上升为:给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环节,让学生小组合作梳理故事的情节,实现小说阅读能力的迁移。
这样,每组“小群文”都“聚焦一个点”,完成其中一个“单元任务链”,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面面俱到,每组“群文”掌握一个知识能力点,几组“小群文”下来,围绕单元的知识能力,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落实,最后巩固把握小说这一类文本的阅读(群文阅读)。
(三)内化构建
部编版教材特别重视阅读教学,设计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如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从课内的“群文阅读”推至课外的“大群文阅读”呢?结合我校的“思维课堂”模式,我让学生通过构建小说阅读的思维导图,把已学的小说知识能力系统化,形成一张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思维“网”,然后用这一张网去有效地阅读课外的小说。 
如在《活用思维导图  突破小说阅读》这一节课中,我引导学生根据“单元任务”总结归纳这一小说单元所学的知识要素,构建小说阅读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既包括了对所习知识的温故和重组,也包括对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构建者,利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将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和环境)联系起来。这张思维导图让学生运用课内小说单元已学的知识去指导课外小说的阅读,达到“群文(同类文)阅读”、提升学生小说阅读能力的目的。附上学生自己构建的小说思维导图:
三、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考的变革,“群文阅读”的提倡,确实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群文阅读”在当前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它仍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中,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76.  
[2]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6):3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