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PIRLS体系训练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实践策略

PIRLS体系训练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实践策略

作 者:胡海丰 (杭州钱塘新区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提取信息是基本的阅读能力。随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逐步推开,笔者发现新教材重视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并将这一能力作为重要的语文要素落实在教材中。但在实际教学生活中,笔者发现情况并不乐观。学生缺乏提取信息的意识,也缺少有效方法的引导。虽然部分学生经过了大量的相应训练,但提升的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落实提取信息这一语文要素,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成为阅读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度。

一、基于PIRLS评估体系细化“提取信息”的目标
恰当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能极大地提升阅读效率、提高阅读检索的准确性、增强阅读信心。国际先进的学龄儿童阅读素养测评体系的代表——促进国际阅读素养的研究(Progress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简称PIRLS)提出了许多理念和实施手段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1]。因此,可以采用PIRLS评估体系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独立阅读时的提取信息能力。
(一)解构“PIRLS”评估体系,明确目标分类
PIRLS 认为阅读过程中的文本意义建构应包括3个层次(如表1所示)。
表1  阅读认知过程
 
 
 
 
 
 
 
 
 
 
 
 
 
 
 
 
 
 
 
 
 
 
 
由表1可见,阅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在阅读时获取并使用信息,它涉及了“关注和检索明确提到的信息”、“简单直接的推理”、“评估和批判内容、文本元素”三个阅读认知过程。这三个过程相互联系,呈螺旋上升态势。只有正确、完整地提取和明确信息,才能作出正确的推理,包括联系信息、总结归纳信息和描述关系等的分析加工。只有学会了分析加工信息,才能有效进行信息整合。这三者构成了学生阅读过程中提取信息的目标。
(二)把握学段目标,立足统编教材 
PIRLS提出的阅读认知过程为我们提供了提取信息的目标分类。为了使目标更加适切,我们还需结合三四年级学生的学段能力目标。同时,随着统编教材的铺开,我们还必须熟知统编教材中跟提取信息有关的学习内容。这样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才能螺旋上升。关于提取信息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PIRLS标准、统编教材均有明确的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提取信息”在课程标准、PIRLS、统编教材中的要求
 
 
 
 
 
 
 
 
 
 
 
 
 
 
 
 
 
 
 
 
二、明晰路径,提升“提取信息”能力水平
明确了以上三个训练方向,笔者总结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提取信息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抓要点,提取明显信息
对于第二学段学生而言,面对一篇几百字甚至几千字的文章,如果没有一些方法的引领,不少孩子很难准确提取要点。就像是让他们在一片玉米地里找寻成熟的玉米一样。有不少孩子很难通过玉米外表的那层壳来准确判断哪一个玉米是成熟的。这时候可以给孩子一些方法的引领,比如去找一找课文题目、中心句、关键词等,让学生在提取信息的时候更有方向。 
1. 锁定题目,定位全文
被选入我们语文教材的,或是教师精挑细选的文章,一定是经得起考验的好文章。一篇好的文章,题目也一定是作者反复推敲过的。所以阅读时,题目是非常重要的关键信息源。题目往往与文中的许多信息有所关联。有的题目提示了事件,如《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等;有的揭示文章的主题,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懂就要问》等。题目往往多多少少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提示,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如统编教材四上第四单元的单元学习要求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单元的课文分别是《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我先引导孩子们把四个题目进行比较,孩子们发现《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这三个题目的结构都是相似的,都是谁干什么。接着我以其中一个题目举例,盘古开天地,盘古为什么要开天地就是起因,盘古怎么开天地就是经过,盘古开天地最后怎么样就是结果。顺着这样的思路,学生便可以借助课题,去文章中提取相关信息。《女娲补天》这一课孩子们就是根据这样的方法去文章中寻找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
2. 聚焦关键,按表索骥
任何的词句在文章中总会扮演特定的角色,而关键词就像一篇文章的主角一般,能传出很多信息。许多文章可以根据一定的写作结构,整理出同类的关键词。这个写作结构的分析过程其实就是寻找文本重要信息的过程。许多文章的写作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写的,可以借助表格的形式,来寻找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也就是文章的核心内容。比如四上统编教材第一单元课文《繁星》,与之配套的《课堂作业本》中就有这样一份表格:
 
 
 
 
 
 
 
在这份表格中,最后一栏是“看到的画面”,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作者巴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第一次,写出从前在家乡庭院看星星,“密密麻麻”的星星,浩瀚的星空吸引着年少的“我”,内心是甜蜜而温馨的。第二次,是在南京住所看“星群密布”的蓝天,体悟到星光虽然微小,但是却使我们感受到光明无处不在,这是作者走出家庭,来到广阔天地后的真实感受。第三次写赴法留学的途中,夜晚与繁星相对,船动星移,星星是“半明半昧”、“摇摇欲坠”的。可以尝试触摸巴金淡淡的离愁。抓住了这些关键词,整篇文章的情、景都在了。
3. 找准纲领,聚焦核心
(1) 找文章中心句。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总分结构的文章,能够简要说明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处。找到了中心句就能准确而快速地梳理出文章的脉络或提取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在统编三上教材中,《海底世界》一文聚焦最后一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我们就能快速而准确地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2) 搜索过渡句。出现在两块内容衔接处的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渡句既概括了上一部分的文章内容,又引出了下一部分的写作内容。过渡句其实就是两个部分的简练概括。如教学《赵州桥》,我们发现“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句既是连接前后两段内容的过渡句,又高度概括了赵州桥的特点。教学时只要引导学生发现过渡句,并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便一目了然了。
(3) 训群文阅读。课文就是一个例子,要学会一种技能,需要在实际的操练中不断巩固这项技能。同一类型的文章是最好的训练范本。而类似总分总,以及有过渡句这样的文章,我们是比较容易找到的,作为课外的阅读训练也是比较有价值的。
如在执教《海底世界》一文时,我请同学们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经过学生交流比较后,发现这篇文章每一段都有一句话概括着本段的主要内容,由此总结学法,可以通过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文章比较多,也比较好找。学完《海底世界》后,教师再出示《音乐之都维也纳》请学生提取课文要点,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一篇文章与刚才的课文在构段方式上非常相似,每段都有一个中心句,把这几个中心句提取并串联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二)放全文,提取完整信息
学生提取信息不仅要做到准确提取,还要做到完整不遗漏,这是正确提取信息的评价标准之一。[3]
在平时的阅读当中,关于信息的提取,学生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不够完整。只凭借读完之后的一点点印象进行概括和表达。可以引导学生仍旧要回到文章当中去,尝试自己提取信息,然后通过同伴交流或点评交流对学生提取到的信息进行评价,最后再进行自我修改。语文学习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操练,这样才能真正习得语文素养。笔者尝试按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例如,在四上第四单元中,有一篇课文是《女娲补天》,按照单元要求,学生要学会通过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老教材中,这篇课文是精读课文,但是在统编教材中,这是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也就是说老师的角色要更加弱化,学生要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尝试自己来阅读。所以笔者先不讲,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用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来概括。学生在第一次自己尝试写的时候,笔者巡视发现对于女娲补天的起因,基本上大家都答完整了,但是女娲补天的过程却有三分之一不够完整。于是我找了一份不是很完整的作业,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逐段、逐句校对。学生慢慢发现,女娲除了炼五彩石补天之外,为了撑住天还杀了巨龟并把它的腿当做撑天的柱子。 接着笔者让学生再独立回到文章中去思考、修改。关于女娲补天的经过,三分之一的孩子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只有让学生经历提取信息的过程,明确完整也是正确提取信息的标准之一,并通过练习和评价,才能让学生认识提取信息的方法,提高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比较提炼 搜索精华信息
学生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信息过于繁杂,对于一些概括主要内容的问题容易信息量过大。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还是需要训练的。在统编教材中,有专门的复述能力的训练序列,从三下的详细复述(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到四年级上册的简要复述(简要复述课文,注意顺序和详略)。统编教材四上第四单元还有专门的概括能力的训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取信息的过程不仅包括信息的输入,还包括信息的输出,及表达所提取信息的过程,[4]而这个过程也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可以借助比较的策略来指导学生简化表述。
例如在统编教材四上的《盘古开天地》一课中,让孩子自己搜索信息写一写《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学习单1
                                                                
         学习单1                                                        学习单2
学习单1要点摘录齐全,但是表述不够简洁。学习单2,学生仿照《课堂作业本》的范例用两个词来概括一个部分主要意思。借助学习单,把学生的思维、学生与学生思维的碰撞,师生思维的碰撞进行了可视化展示,能更好地起到指导作用。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第一张学习单提取信息地比较完整,但是语言比较繁琐。第二张学习单,学生不仅能完整提取课文主要内容,在表达上也更加简洁。在这两张学习单的交流比较中,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明确梳理信息时不仅要做到完整,还要做到简洁。
(四)借导图 提取分类信息
思维导图展现的是有形的阅读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具体化。学生创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梳理信息的过程,需要将信息加以整理,分门别类、提炼概括,这是学生阅读思维的可视化展示。思维导图可以只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制作,也可以着眼全文进行梳理。
以下是借助思维导图软件,老师和学生课堂生成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思维导图:
笔者引导孩子们通过四季的四个板块来概括主要内容,这就是建立在学生能够正确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教师在检查的时候很容易就能看出学生摘录地是否准确、全面。借助思维导图,教师可以明确学生提取的信息是否准确、全面,信息归纳是否简洁、恰当,学生理解到了哪个层次,这些都有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阅读文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如何磨砺学生的慧眼?基于PIRLS评价体系的分层实践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邓敏. PIRLS2016阅读评估及其对我国中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启示 [J]. 课程与教学, 2018,11: 32-39.
[2] 吴艳娟. 独立阅读中提取文本信息能力的养成 [J]. 语文天地, 2015, 5: 47-48.
[3] 张敏华. 谈统编教材中“提取信息”语文要素的落实 [J]. 小学教学参考, 2018, 7: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