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让阅读兴趣在大声朗读中点燃 ——以“和大人一起读”为例

让阅读兴趣在大声朗读中点燃 ——以“和大人一起读”为例

作 者:朱娟娟 (浙江省临海市桃渚镇晓村小学,浙江 临海 317013)

 摘   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尚未形成,要以语文课堂为土壤,要以“和大人一起读”为契机,用大声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阅读,力求以范读传递阅读的语感,以提问呈现阅读的思维,以引领拓展阅读的外延,促使学生对阅读葆有热情,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和大人一起读”;范读;提问;引领;阅读
“和大人一起读”是统编版一年级教科书中设立的一个全新栏目,旨在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渗透和整合,通过“和大人一起共读”的方式激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个栏目并没有引起老师的重视,通常会带领学生随意地走过场,又或者将“和大人一起读”这个任务甩手给家长,这样的“共读”收效是可想而知的。美国著名阅读推广专家吉姆·崔利斯指出:帮助学生建立必备的知识体系,成功地引导他们踏上阅读之路,大声朗读是最好的方式。而学校的课堂又是大声朗读的最佳场所。因此,还没有形成阅读能力的低年级学生,以语文课堂为阅读土壤,以“和大人一起读”为契机,用大声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阅读,并由此延伸到课外,催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一、大声朗读,以范读传递阅读的语感
一年级学生处在阅读的初级阶段,大多还无法独立进行阅读,而且阅读经验较少,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因此需要大人正确、及时的引导。“和大人一起读”是一个很好的编排,让教师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阅读的共同体。在“和大人一起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用最简单而却最有效的方式——不断地给学生范读。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地朗读,文字传入学生耳中,犹如春雨点点入土,也融入了他们心中,文字就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生被吸引,被感动,体会到阅读的魅力,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一)用生动的口头语言传递情感
在“和大人一起读”的学习中,教师在范读时,加上一些生动的口头语言,并停顿数秒,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往而不胜。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语言的添加来传递大声朗读的情感变化。例如一上“和大人一起读”的《小白兔和小灰兔》,故事最后是以小灰兔和小白兔的对话为收尾:小灰兔很奇怪,问道:“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小白兔说:“是我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围绕这一组对话加以口头语言的运用,学生读得兴趣盎然,以下为学习的片段:
师:小灰兔很奇怪,咦?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老师读这句话时加了什么?
生:这里加了“咦”。
师:加上这个“咦”,让我们觉得小灰兔是非常奇怪的。你们觉得还可以加什么呢?
生:可以加“嗯”,嗯——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
师:你重复了“嗯”,还故意拉长了“嗯”的音,是多么奇怪的样子。那么小白兔的回答,你可以加上哪些语气词来表达自己高兴。
生:是我自己种的呀!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
生:是我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呢!
(二)用形象的肢体语言传递节奏
“和大人一起读”安排了童谣《春节童谣》,儿歌《谁和谁好》,绕口令《妞妞赶牛》,童话故事《小松鼠找花生》 《小熊住山洞》等,体裁不一样,朗读的方式也会有所区别。比如,读童谣和儿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语言的韵律美,再加上形象的肢体语言来把握节奏。例如在诵读《春节童谣》中,有如下片段:
师: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教师一边诵读,一边拍手,学生模仿)
师: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这里可以加什么动作?(继续拍手)
生:腊八粥,喝——几天(学生做喝粥的动作),哩哩啦啦二十三(仍然是拍手把握节奏)。
师:非常棒!这样就读出了节奏,有帮助我们记住了童谣的内容。下面,你们也能学着一边加上动作,一边诵读吗?
生:二十四,扫房子(拍手后,换成扫的动作)
生:二十五,磨豆腐(拍手后,双手推磨并转圈)
……(加上这些肢体语言,既把握住了童谣的诵读节奏,又增添了童谣的诵读趣味,还帮助识记了童谣,一举三得。)
(三)用夸张的表现方式传递体会
教师在大声朗读过程中,用夸张的表现方式,来呈现故事情节,可以使故事更加丰富、更具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加深阅读体验,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和大人一起读”的童话故事编排,很多故事情节可以进行演读。比如执教一上“和大人一起读”中的《拔萝卜》,其中引朗读导老爷爷拔萝卜的情节:
师:老公公拉着萝卜叶子,“嗨哟!嗨哟!”拔呀拔,拔不动。(师一边大声朗读,一边很夸张地演示拔的动作。)好大的萝卜呀,老公公拔不动呢,你们也来这样读一读,这样拔一拔。
生:老公公拉着萝卜叶子,“嗨哟!嗨哟!”拔呀拔,拔不动。(一边朗读一边做动作。)
师:拔得好轻松啊,萝卜拔出来了吗?(学生摇头)那要怎么拔呢?
生:老公公拉着萝卜叶子,“嗨哟!嗨哟!”拔呀拔,拔不动。(双脚并拢,双手伸直,身子往后倾。)
师:看看他那动作,是多么吃力!谁还能试一试?
生:老公公拉着萝卜叶子,“嗨——哟!嗨——哟!”拔呀拔,拔不动。(拔得很吃力)
师:嗯,越来越费劲了,你们听出来了吗?他的口号都不一样了!
二、大声朗读,以提问呈现阅读的思维
在大声朗读中,教师适当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阅读的过程本是无法观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过程中想到了什么,将阅读的思维过程加以描述,使思维过程可视化,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索精神。
(一)猜想式提问呈现情节探索
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的推测游戏,学生在倾听老师大声朗读时,一边了解文本的内容,一边还会在心里进行推测,下面的情节会是怎样的。教师把握恰当的时机进行提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此时,就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急切地渴望知道下文,边等待边猜测,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比如一下“和大人一起阅读”中《小熊住山洞》的故事,小熊一家住在山洞里,熊爸爸想砍些树,盖一间房子。每个季节森林里的那些树都会有不同的变化,小熊总是不忍心让熊爸爸砍树。每一次小熊对熊爸爸说的话,会有细微变化,但是要表达的意思都是不要砍树。像这样反复出现的“树上有___________,我们还是别砍了吧”的句子。教师在大声朗读了“春、夏”两个相似的情节后,在“秋”这个情节里稍作停留:小熊会说些什么呢?学生一定会猜得八九不离十——树上长满了果实,我们不要砍树了。同样的在“冬”这个情节中,学生的猜想更是水到渠成。这些猜想式的问题提出来之后,学生的思维会快速运转起来,想要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当教师给出的答案与自己猜想的答案一致的时候,他们会欢呼雀跃,成就感油然而生,会主动投入更大的热情去阅读。
(二)开放式提问呈现多元想象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前提,指向多元和开放,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例如一下“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教师和学生通过充分的大声朗读,读懂了故事。在此抛出开放性的问题,你想对狐狸说什么?想对乌鸦说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狐狸,你真的是太狡猾了”“狐狸,你是聪明,但是这样不善良”“乌鸦,你不能光听好话”“乌鸦,你只会顾着听好话,肉被狐狸叼走了吧”“乌鸦,你要想想狐狸的阴谋”……在学生的众说纷纭中,这个寓言故事的道理也就悟出来了。随之,教师再进行假设:如果乌鸦再次遇到狐狸,又会发生什么呢?学生的兴致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想象之门大开。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兴趣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
(三)情境式提问呈现生活联结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生活阅历少,他们在阅读中,往往会觉得书中描写的情节很陌生,离他们的生活很远。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创设情境,通过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产生阅读兴趣。例如一下“和大人一起读”的童话故事《夏夜多美》,故事中出现多个角色,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课堂上,教师让四名学生分别担任“小蚂蚁”、“睡莲”、“蜻蜓”和“萤火虫”,聚焦它们之间的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师分别对这四个角色提出问题:在你的学习中,也有像小蚂蚁那样,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吗?在你的生活中,也有遇到像睡莲、蜻蜓、萤火虫那样热情的人吗?这样的情境式提问,生活气息浓厚,促使学生与自己对话,在交流自己生活的真实经历时,感受生活的美好。通过这样的联结思考,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不仅了解了故事内容,还感受到小动物间互帮互助的美好情感。
三、大声朗读,以引领拓展阅读的外延
奥维尔·普瑞斯科特指出: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喜欢上阅读,通常都必须由某个人引领他们进入书中的奇妙世界。引领者可以通过大声朗读,将那些有意义的书籍带到儿童的认知世界里,与他们交流阅读收获,让他们浸润在书香之中。“和大人一起读”的设计意图与“分享阅读”的理念不谋而合,都是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人和儿童共同阅读一本书的活动,从而达到帮助儿童逐渐学会独立阅读的目的。
(一)由教师至家长引领的人员延伸
不能否认,现在的大多数家长能够认识到阅读的意义所在,并且也重视孩子的阅读,然而实际上又存在多数家长并不清楚,“和大人一起读”的亲子共读活动的具体操作方式。因此,教师有必要充当引领者,帮助家长清晰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发挥。在学校的开放日,教师可以就一个故事亲身示范大声朗读,同时渗透大声朗读的要领:朗读反复结构的故事,可以在相类似的地方停下来,让孩子说出关键的内容;朗读的时候,为了鼓励参与,在恰当的时候,让孩子帮忙翻页;朗读时,或问孩子:“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以保证孩子参与其中;如果遇到章节很长的故事,那么朗读到悬念处打住,让孩子求而不得,急切地盼望着下一次的朗读……这样的示范,这样的引领,家长有章可循,他们在“和大人一起读”的活动中就成了孩子亲密的阅读伙伴,把大声朗读作用发挥到极致,亲子共读有了实效,孩子的阅读兴趣也就与日俱增。
(二)由课内至课外引领的内容延伸
如果阅读素材只停留在统编教材里的“和大人一起读”这些内容,是远远达到阅读上量的要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里的阅读材料,找相类似的体裁、找相类似的主题,找相类似的文本给学生进行拓展引领。例如读了《剪窗花》后,可以渗透相类似的民间儿歌,如《了字歌》、《瓜子歌》、《到处都是头》、《懒汉懒》,学生读着这些儿歌,感受到儿歌尾巴的好玩;读了《孙悟空打妖怪》这首“连锁调儿歌”后,引入其他的“连锁调儿歌”,如《九十九座山》、《野牵牛》、《扁嘴嘎嘎》、《生了白胡子》,这样的连锁调儿歌,一句接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感到儿歌的有趣;读了童话故事《小松鼠找花生》后,给学生读读故事《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吃掉黑暗的怪兽》等,教师大声的朗读这些故事,其间变换语调,加上一些肢体语言,学生听得目不转睛。总之这样的课外阅读素材的填充,学生学得兴致勃勃,而阅读的面也在不断地拓宽,阅读的量也在不断地增加。
(三)由线下至线上引领的途径延伸
语文课堂上用大声朗读的方式不断地滋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持续这份阅读兴趣,需要走出课堂,钉钉的班级群展示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或者是借助拼音尝试独立阅读内容浅显的故事,并进行线上打卡,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大声朗读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和实效性的指导。同时可以定期在班级里举行线上的阅读交流,比如鼓励学生和家长共读“和大人一起读”的绕口令,情景演绎一个故事,合作朗读一首诗等,录制属于自己的“家庭好声音”,引发大家一起围观。又比如开辟“咱班朗读者”,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可以就自己最拿手的朗读作品,分享给大家……线上阅读的跟进,调动了学生“大声朗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使得阅读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由此,教师用大声朗读点燃学生阅读的这把火,以身示范授之以渔,带领学生踏上阅读的行程,使其对阅读葆有热情,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军晶·小学生群文读本[M]·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8﹒3
[2]陈巧亮·从课堂到家庭,播下阅读种子[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9﹒10
[3]毛成· 低段“反复结构文本”的价值分析与教学要领[J]·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9﹒6
[4]戚再军· 以价值为导向1﹞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M]·新星出版社,2017﹒1
[5]学习“边读边预测”[J]·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