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育人先育德 ——德育视域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探讨

育人先育德 ——德育视域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探讨

作 者:陈义亮 (郎溪县定埠中心学校,安徽 宣城 242100)

 摘   要:陶行知先生说:“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环,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育人,而育人的前提是育德。党和国家提出了“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明确了新时代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为此,体育教师也需要深挖体育课程的德育内容,依托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德育相关内容渗透到课程教学全过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体育教学;初中教育;德育;立德树人
前言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也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落实责任意识培养
一个具有强烈责任心的人应当对家庭负责、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学校体育课程具有培养学生敢于承担、自觉履行自己分内任务、认真学习、做人处事负责等良好道德品质的职责。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责任意识,能让学生自觉履行自己的责任,敢于承担。
例如,在接力跑基础内容教学中,可引入美国总统里根小时候的故事,向学生说明具有责任感的行为表现,给学生初步渗透责任意识。在接力跑学习提高部分,设计“动作接力”游戏,让每个学生在游戏中承担属于自己的任务,让自己所在的小组完成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为小组成功完成任务的喜悦,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采用任务卡的学习方式,将教学任务转换成学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任务卡的要求明确自身的学习任务并自觉履行任务,在与同伴的接力跑配合中若出现失误,表现出承认错误、勇于承担的心态,并努力练习帮助小组取得成功。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会什么是责任感,并学会努力践行自身责任。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是一个不断发展进取的民族所必备的精神。在教育教学中,合理正确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并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有助于学生更好适应社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对合作能力与竞争精神的培养,激励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体能、勇气与智慧去勇敢拼搏。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堂教学中特有的竞争性,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
例如,快速跑单元第一课教学中可应用“头脑风暴”,激发学生的快速思维,创造出各种不同方式的起跑动作。学习蹲踞式起跑后尝试练习快速起跑动作,激发学生在起跑反应速度练习中的好胜心,积极参与,出色完成练习,体验成功的乐趣;游戏环节设计追逐跑游戏,刺激学生不断追赶、不断超越的心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竞争,摆正心态、不投机取巧。在比赛的练习过程中提示学生公平的重要性,同时设计不公平的比赛规则,激发学生对不公平比赛规则的反馈与提示,如起跑距离不同、跑道长度不同、学生团队人数不同等等。从不公平竞争的反面教学使学生了解竞争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可持续的良性精神。
(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体育课需要学生培养的团队精神是: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对目标充满激情,与同伴一起为共同的目标任务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全力以赴地达到目标。体育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相互学习、互帮互助带来的集体温暖,并将此体验应用于学习生活中,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以篮球教学为例,结合课程内容设计“运球达人”的合作游戏,这个游戏必须要求同伴协助合作才能获得成功。学生不仅要提高自己运球能力,还要考虑同伴接球和运球的位置、速度、方向,小组成员通过不断调整尝试、协同合作、设身处地地为同伴着想的过程,逐渐养成集体观念。比如,教学“双手胸前传接球”这一内容时,可组织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传接球的练习,通过实际练习和语言提示,让学生思考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与对方合作完成练习,领悟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协调配合才能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小组篮球对抗赛,制定适合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规则,为学生营造团队比赛的氛围,在比赛中体验通过团队合作取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逐渐形成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并激励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与同伴建立和谐、友好的学习环境,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关系。
二、德育思想在初中体育中的渗透原则
当然,德育是广泛的,是多元化的。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也需要遵循一定原则,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课程内容而定。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相关内容,我们应注重如下原则问题。
一是主体性。新课改明确的要求,素质教育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动性价值。即教师应以生为本,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便利。新时期的教师仅仅作为知识的引导者和点拨者,而不是过去的一言堂式的知识唯一讲解者。德育教育更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作用,学生才能够在学习体育运动技能、技巧的过程中,积极努力地配合教师完成德育思想的学习。
二是全面性。德育并非单一性的教育问题,而是包括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教师在展开活动时,必须要实现体育活动和德育教育有效结合。在学生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如多举办一些需要合作的体育项目,包括接力赛跑、多人跳绳等。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所有学生的合作意识。当然教师也要注意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如学生出现思想偏差,须及时指正。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走出黑暗的心理阴霾。为学生树立榜样,端正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小结
总言之,体育本身就包含了德育部分内容,自然可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新时代体育教师应不断探索德育与体育的契合点,挖掘体育中的德育因子,借助多样化体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生活观。
参考文献
[1] 王瑞.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方法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8(07):90-92.
[2] 吕顶峰.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策略探讨[J].文学教育(下),2018(03):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