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校中和管理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作 者:蔡汉棠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先锋小学,广东 511400)
大
中
小
摘 要:中者,学校管理的根本;和者,管理的大道;致中和,校长引领学校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中和;等距;公正;格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中指出: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我国政治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人民具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治校如治国。校长的威信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一旦脱离了“人民”,校长的威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校长工作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在学校管理中,“人民”即是学生、教师、家长,乃至全民。治校又如“齐家”,一家之计在于和,一校之计同样在于和。
何为“中”?程颐:“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宋代大儒朱熹: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就是让校长“站在中间”,不偏不倚,公正无私,以达平衡利弊。在学校里,校长的角色就是“执中”。
何为“和”?“和”者,“鹤”也!鹤(和)翔(祥)千年。鹤,往返于天地,百鹤齐翔,秩序井然,群栖群落,互助互爱,俨然一温馨祥和的社会群落。和者,平衡、和谐,美美与共,又和而不同。
如何美美与共?因和解而和谐。谁与谁和解?在学校管理中,校长是关键人,所以,校长首先与自己和解,才能使大家和解。校长要真正理解“中”与“和”。毛主席曾形象地说:“站在大多数人的那一边”,“大多数人的那一边”就是人民群众的那一边,大多数的和,才是中的标准。校长的工作服务对象是“人民”,为人民当家作主,实行民主管理,是我国制度所决定,是校长岗位职责所规定。校长不能“任性偏执”,不能搞“一言堂”,学校人与事,必须在党政班子、校务监督委员会、工会等组织共议下,才能更好地达到“中”,形成“和”。投票时,校长的一票,是关键的一票,但又应是“人民”的一票。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之道,讲的是无欲则刚,持守原则,为的是修己治人、内圣外王。中和思想,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世俗偏见要正确地去判断。《诗经.国风.卫风》:“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作为校长,自己首先是一名君子,必须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时时反省,努力学习,谨守品行,不断完善自我,上对得起党和国家,下对得起岗位职责。同时要有宽厚仁慈之心,以“幼吾幼及人之幼”的同比心,关爱身边每一个人。
致中和,以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校的教师、家长、学生,同心同向同行,从而发挥最大的民主管理效能。在管理实践中,落实中和思想,实施三个策略:
一、在交往秩序中,坚持等距交往原则
校长的交往圈应持守“圆圈原则”,即校长相当圆心,其他人相当于圆弧上的点。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就如同圆弧上的一个点,这些“点”从心理距离到交往距离都应是相等的。其好处在于“小人甜蜜蜜,君子常戚戚”,不与身边的人“走”太近,不与自己“讨厌”的人离太远,在处理利益相关之事,才能持守原则,把持公道,减少工作上的“人情”麻烦。
等距交往原则的核心是教育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自觉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中正平和”之人,与己谐和,与人谐和,与社会谐和,与天地谐和,最后,达到至善至圣的理想境界。
二、在处事决断上,坚守公正原则
《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校长如砣,学校人与事如称,平衡利益、权衡利弊,是校长提升权威的关键。执“中”,一头是别人的利益,一头是自己的利益;一头是个人利益,一头是集体利益;一头是眼前利益,一头是长远利益;一头是教师利益,一头是学生利益。校长的“砣”如何下?教育每一个人,面对自己与他人的利益,这个“砣”如何下?由此及彼,集体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这个“砣”如何下?长远的利益与当下的利益,这个“砣”又如何下?持守正义与公道,在学校里只有校长最能倡导与实行。不偏不倚,就是中道、正道,就是客观公正,就是“一碗水端平”,就是不存任何私心。《中庸》上讲:“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是说,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心静如水时,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是“中正”;发生喜怒哀乐时,能够很好地调节,既没有“过”,也没有“不及”,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也八九不离十,这就是“平和”。当人的心处于中正平和时,为人处事就能把握好分寸,适中、适度、适当。校长平衡事的各方各面,平衡各人利益的关系,需要的不只是校长的品行、胸怀,更需要校长的智慧才情。
世事无绝对,当公道确实难以完全落实时,当以温情作为“和”的“良药”,以获得大家的理解与支持。“让公道与温情燃活在每一个人的道德良心之中”,作为大家心中“和”的愿景,在公道的大背景里,当达不到大家的期望值时,校长只能用储蓄的“能量”,来“兑换”温情,以达大家的“平和”。
三、在“成人”管理里,坚守格局原则
致中和,校长要有大胸怀、大格局。大胸怀,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大格局,日月星辰运行其间而静默不语。校长要能理解人、包容人,心中有百种“尺”,用不同的“标准”尺量不同的人。权德舆(唐)《奉和圣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大乐本天地,中和序人伦。”是人就有差异,但只是能力、水平、品行上的差异,没有人格上的差异。在校长心中,应持守着每一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原则,平等尊重每一个人,才有可能获得每一个人的尊重。同样,支持、理解每一个人的工作、学习,才有可能获得每一个人的支持与理解。
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至和谐境界。中和思想不是追求人人相同,而是各得其所。在一间学校里,“一个萝卜一个坑”,学校如一个木桶,每一位老师就是这个木桶中的一块木板,少了任何一块木板,水平都有限。在人的管理中,突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尊重个性、能力的不同,让有能力的人舒展能力,为“大家庭”多作贡献,鼓励个人发展。让品高的人,作好表率,张扬立德树人,为师生榜样,使学校正道成为主流。让青年教师作“先锋队”,让中年教师作“突击队”,让老年教师作“宣传队”,形成人人得其所,成就和美团队。
朱自清 《山野掇拾》:“他是个含忍与自制的人,是个中和的人。”岗位决定了校长应该是中和的人:行得端、坐得正,坦然自若,儒雅淡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