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问题驱动:衔接素材积累与选材指导 ——三明市初中“壮腰”工程研究专项课题《初中生活写作素材积累的研究》
作 者:肖长顺
(福建省将乐县第二中学 353300)
大
中
小
摘 要: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的重复出现,它是对生活的提取和凝炼。就好比一块好铁,它是对矿石的选采与冶炼,而不是矿石的再次出现。《文心雕龙》也说:“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经意即素材,我们必须积累足够的生活素材,作文方能驰骋千里,方可倚马可待。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更多应交给学生观察人、事物、社会、景物的方法,找到生活中的“点”,引导学生积累原始写作的素材。 关键词:积累;选材;指导
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让读者动情。一篇文章,如果读者看了,无动于衷,或者对你的文章根本没有兴趣去看。那就不能算是成功。如何才能使读者动情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写文章时,一定要捕捉住生活中的“点”。所谓生活中的“点”,就是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感情“触点”。它可以是一个事件,一条信息、或者一个角度,一个侧面。但如何抓住生活中的“点”呢?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物,观察社会,捕捉住生活中的闪光点,而后运用于我们的写作之中。
一、积累事“点”,扣主题选材
学生一遇写作课就头疼,因为“无话可说”,“无话可说”就是缺乏生活素材积累,没有生活泉源,是不能写出好文章的。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因此,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积累作文素材。作为语文教师,写作教学课前就要引导观察生活中的人、物,写作教学课中要指导学生在众多的素材中选取符合自己所要写的习作主题的材料,才能解决学生作文“没话可说”的问题。
魏魏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写作前,作者曾收集了上百个事件,但写作时,只采用了三个故事,原因在于这三个故事,就是作品的三个“点”,它集中代表志愿军战士三种精神——国际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正是这三种精神,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可贵、可爱、可敬。读者看了,心悦诚服,对志愿军战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再如杨绛的《老王》,作者撷取的事件都是人物身边经常发生的事:送鱼肝油给老王、老王送冰、老王接送先生、老王赠送香油与鸡蛋,这些事都抓住生活中的“点”——体现人物的善良友好,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纯真。作者写的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每件事无不激动人心,触人心扉。
大咖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这是他们用心观察生活所至,细心关注生活身边的人与事或物,抓住写作的“点”。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应从三年级始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注重观察社会,多写日记,或做读书摘记,收集一些有效信息。正如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指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讲的是知识掌握牢固,方能积累深厚;积累深厚,就能左右逢源。
如学生习作《磨难,温暖人生》一文,小作者围绕“磨难与人生”这一命题,从众多的材料中选取高尔基、贝多芬、李清照的故事, 从“光亮人生”、“美妙人生”、“成就人生”三个角度阐释人生艰辛与磨难,向人完美诠释了文章的主题——“磨难,温暖人生”。这篇习作就“磨难”而言,可选取的材料比比皆是,但作者却唯独选高尔基、贝多芬、李清照,就是扣住了主题,抓住了“点”。因而,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不仅要指导学生如何积累素材,而且更要指学生如何撷取素材为要写习作主题服务。
二、积累景“点”,扣主题渲染
“一芽知春”,“一叶知秋”,“一滴水见太阳”,“窥一斑而知豹”…如此种种,都是说在观察事物中,要抓住细微的迹象——“景”点重点描绘或叙述,让人以小见大,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具体事项与情感。这里所说的“景”点,可以是观察人、事的角度,也可是自然环境景物的描绘穿插,但唯一一点就是不能脱离文章的主题,服务于文章主旨。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之所以能引起读者共鸣,就在于作者找准了观察事物的角度,他没有对人物全面展开去写,而选取了人物的一个侧面——特定下的“背影”这个“景”点,抓住人物外貌、动作重点泼墨,虽然语言朴实,一种深深的父子之情却跃然纸上,读者看后,不禁潸然泪下,感动不已。
又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作者为突出母亲那博大无私的爱,渲染那种悲痛的情感,时时抓信“秋天”特有的景“点”来写,“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北归的雁阵”、“飘落的树叶”无不是为展现我内心的痛与寂,而文后“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五彩艳丽的“菊花”展现了我的新生,理解了母亲的爱,明白了为人的道理。这些“景”的点缀,突显了主题,也激醒了读者的心灵。
又如习作《奶奶的手》,小作者第一次看见“手掌有点儿方,手指略粗,指头根部有一层又黄又硬的茧,指甲盖儿又厚又坚硬。手脖子上,手背上的骨节和青筋都突了出来,手上的皮肤起着一层层的皱纹,像斑驳的树纹。” 却是害怕、逃脱,在爸爸的诉说下,小作者感受到奶奶的爱,感受这“手传递的温暖。这篇习作也是抓住“手”这个景“点”构文,深化主题。所以说,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景”点,刻画人物或叙写事件时,很好地抓住“景”点细致描绘,必能为渲染主题。
有的人写文章,什么都写,什么都想写,结果内容冗长,杂乱,抓不住要点,文章显得空洞,没有感情,其主要原因是对众多的写作素材,不估提取,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因此,我们写文章时一定要善于对众多的素材加以分析、师选,运用。只有这样,我们的作品才有血有肉,亲切自然,声情并茂,才能打动读者的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参考文献
[1]王树芳,《如何指导初中生积累写作素材》.2011年《考试周刊》.
[2] 杜丽,《浅议初中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中国论文网.
[3] 乔博瑜,《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几点思考》.中国论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