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例运用家庭晤谈改善亲子关系的个体辅导
作 者:何婉文
(广州市花都区圆玄中学,广东 510800)
大
中
小
摘 要: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持久性、不可选择性、不平等性、变化性等特点[1]。它是决定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由不成熟的童年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此时由于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容易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许多家庭都出现了亲子关系不良的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此个案运用家庭心理干预的方式,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有效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家庭晤谈;亲子关系;个体辅导
一、个案背景
小高,男,高二学生,17岁,性格内向,独生子,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住。
爸爸是货车司机,妈妈是外企业务员。
案主足月顺产,未患有提示意义的疾病,身体健康。小时候活泼、开朗,与父母关系融洽。那时母亲在幼儿园当老师,不但晚上辅导他学习,假期还经常带他出去游玩。后来母亲在外企上班,工作繁忙了,母子俩的交流也随之减少。父亲经常跑长途,对他的管教很少。初中学会上网,高一开始迷上网络游戏,怎么管教都无济于事,每天放学一进门就径直跑回自己房间玩游戏机。高一下学期临近期末考试,母亲为了阻止他上网,强行拔掉了网线,他气得满脸通红,双拳紧握着。暑假在家没日没夜地玩,饭都顾不上吃,要是叫烦他了就冲父母发脾气,父亲因此打了他几次。高二开学后,答应好好读书,才维持一个星期,又依然故我。
班主任反映,小高在班里表现得很内向,不爱跟同学或老师交谈,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没有什么要好的朋友。每天按时上学,自习不吵闹,上课经常走神,不爱学习,成绩比较差,偶尔趴台睡觉。
二、主诉问题
想学习,可很多题目不会做,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学不进去。在学校上课很无聊,回到家也很无聊。爸爸工作忙,很少在家,也很专制,一回到家不是打就是骂,骂完他之后就和妈妈争吵。妈妈骂起人来尖酸刻薄,很令他讨厌。和父母都没有共同语言,不想和他们说话,在学校也没有什么知心朋友,无聊的时候就上网,觉得在网上聊天,玩网络游戏很有趣。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关心他的学习成绩而不是良好品德或身心的发展。父母经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每次他们大吵,吵到叫他们离婚才停止。妈妈在家里很强势,家里人都得听她的,爷爷奶奶也都怕她,甚至在她面前都不敢说话,他觉得妈妈很烦。父亲从小就打他,现在长大了还打,甚至还说要赶他出门,爸爸不止一次地说出这样的话,已经不把他当儿子了,这令他很愤怒。
三、分析诊断
(一)不和谐的家庭导致了家庭教养方式的偏差
由于父母经常争吵,而且常常是在儿子面前毫无顾忌地相互指责,相互埋怨,家庭气氛紧张,一方面致使父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教养方式存在着不和谐。母亲对小高的教养方式是溺爱型的,把小高摆在家庭生活的中心,虽然现在小高已经是高二的学生了,还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凡事自我为中心。而父亲一直以来都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强调听话,稍不听话就打,难以在小高心中建立榜样形象,从而削弱了教育的权威,降低了教育效果。所以小高对父母的管教总是无动于衷,甚至反抗。
(二)父亲功能不足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可置换的。据研究,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他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2]。小高的父亲由于长期在外,小高从小就由母亲和溺爱孩子的爷爷奶奶管教,没有什么机会对父亲进行观察与模仿,得不到来自父亲的温暖理解或行为方面的规范而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
(三)人际交往的缺失
案主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但是奶奶个性孤僻,沉默寡言,和父母的关系不良,所以案主也一直不爱说话。由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差,越来越懒得和同学交流,上学也变得没有意思,反而在网络世界里找到乐趣。
四、辅导过程
(一)矫正父母错误的教育观
我先把小高的父母请到心理辅导室,与他们一起详细地分析了小高的情况,让他们各自反思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并指出在今后的交流与教育上需要改进以及注意的地方。建议父亲尽可能多的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带孩子去爬爬山,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母亲要将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尊重但不纵容,在孩子面前要学会示弱。
(二)处理家庭关系,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
把小高也请到心理辅导室,让他们一家人心平气和地坐下来,相互交流。先让他们共同体验了几项活动,包括无声的表达,你说我做等,让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方式不仅仅是语言;然后共同回忆甜蜜一刻,重新体验融融的亲子之情、夫妻之情;通过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和“孩子,我想告诉你……”为主题,亲子之间互说心里话,在家庭中架设“心灵之桥”,认识到双向沟通的重要性。
(三)帮助小高正确认识自己,提高其自尊水平与责任意识
对小高进行自我意识辅导,帮助他寻找自己的优点,树立目标。抓住其熟练操作电脑的特长,鼓励父母也接触电脑,在了解电脑的基础上一方面制造与小高交流的话题,另一方面能有效引导小高健康上网,并且父母做好榜样与监督,协商每天玩游戏的时间,按要求完成或提前完成就给予鼓励。在家里,母亲要引导小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建立对家庭的责任意识。除此之外,班主任配合,鼓励小高参加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家庭与学校中尽量创设成功的机会。
五、效果评价
按照以上对策进行,约一个月后,班主任和小高父母反映,小高已有所进步,在校变得开朗多了,回家也懂得帮忙分担家务,有些事也愿意找爸爸商量了。但父母及其教养方式的改变还有待时日,小高的新习惯也需要一个过程来适应。因此,小高的进步不可能一帆风顺,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家校联合,目标一致,小高一定可以走上一条身心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青霞,青春期亲子冲突状况研究综述,青年科学:2010(01)
[2] 杨丽珠,董光祖,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新进展:200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