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优化劳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
作 者:宋艳玲1 刘建亭2
(1.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山东 264300 2.荣成市第三十二中学,山东 264300)
大
中
小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说:“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劳动教育被忽视、被淡化。 近年来,我校结合自身资源,改革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将劳动教育与学校特色课程、学生社区实践劳动、劳动体验和创新教育相结合,家校社三融入,对促进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路径之一:结合传统节日,开设劳动课堂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国之一,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我校适时的利用传统节日与劳动技术教育作为实验课题,进行深化探究。把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两者结合起来开设“劳动实践课”,形成学校的研究特色,设立“劳动周”,把日常生活与服务性劳动相结合,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如“三八节”让孩子们回家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力的家务:扫地,收拾卫生、做简单的饭菜等;“植树节”开展孩子植树,捡垃圾、擦小广告等绿色环保活动,种植盆栽等;“五一劳动节”根据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系鞋带”、“系红领巾”“整理书包”、 “给家人做一顿饭”、“洗衣服”等自理活动,评选“劳动小达人”,暑假期间开展“今天我来当家”活动,让孩子们真正的去负责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从中感悟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这些活动都极大地调动学生对劳动的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劳动实践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懂得感恩的良好品质。
路径之二:开发社团课程,进行劳动体验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让学生动手实践,磨练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学校坚持让学生走进“生活实践大课堂”。几年来,学校组织老师设计并开发了几个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社团特色课程。“舌尖上的美食”社团,学生制作酥香甜软的小麻花,调制纯绿色好喝的美味拌汁,薄薄可口的让人回味的糖饼,饱满溢香的饺子,色线味俱佳的蔬菜拼盘,孩子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针尖上的艺术”社团,让学生利用一针一线,在灵动双手的创意下,诞生了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作品,如“纽扣大变身”,用纽扣拼摆缝制的“蜻蜓”、“蝴蝶”、“彩虹”栩栩如生;“智造魔法”社团,利用废旧的纸箱、盒子,塑料瓶等,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创作出 “小鸟的家”、“魔力花瓶”等有创意的作品。“草编社团”,利用玉米叶、小麦秆等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愤怒的小鸟、展翅的雄鹰、耕作的渔民、农家小院……“魅力葫芦”社团,一画一式,一笔一烙,尽显文化底蕴,精美的工艺品,彰显非遗文化的传承。 “知行园”里,孩子们拿起劳动工具,从种植芽苗菜,培土、浇水、到捉虫、施肥、拔草,最后到摘采,收获,有种植时的迷茫、管理中的艰辛、收获后的喜悦……在这些特色课程的体验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明白: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路径之三:整合特色课程,实施创新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是所有的劳动都有教育价值,我们要寻找有教育价值的劳动。”在低年级,学校开设“数学图案”多变、“九宫格”体验游戏课,学生利用数学图案的变化多样,九宫格进行智力开发和思维提升;在中高年级,学校把“劳动技术”与“信息科技”课程整合,在信息科技的教学中融入互联网知识,开设了“创客”“模拟飞行”“3D编制教程”等创新教育课程,让学生学会在劳动中发挥创造性。这些课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更让学生懂得劳动可以让未来的生活更美好。
习总书记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对于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因此,通过劳动教育形成以劳育美的育人模式,树立学生“高尚”的劳动审美观,让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