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众里“寻”他千百度 ——读《青玉案·元夕》

众里“寻”他千百度 ——读《青玉案·元夕》

作 者:何 柳 (中山纪念中学,广东 528454)

 摘   要: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最终寻觅到象征理想自我的“那人”,历经了三个阶段,从纷扰喧哗的“众里”到凡尘世俗的盛装女子,再到灯火阑珊处的独立佳人,形成了一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个体的变化视角,对“那人”的出现进行了层层铺垫。这一过程呈现出此人寻觅的不易,正是这不易更能让人领略到“蓦然回首”的惊喜和欣慰。

关键词:寻觅;众里;盛装女子;独立佳人
读《青玉案·元夕》,刚开始读,并没有觉得好来,但是读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禁暗自叫好。这三句历来为人们所称诵,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后人也借此把它发扬到其他的领域里。在谈及此三句时,大家甚至忘了它的出处。
实不知,如果没有回到原诗中去品读,恐怕难以领略诗句的真正魅力。这三句诗,单独来看,已经是诗中至品了,但你放回诗中,才能品尝出这诗中至品的百般滋味,就如那水草,放在水中,才灵动润泽,甚至那水也丰富多彩起来。“众里寻他千百度”,只有放在原词里,你才能读到词人寻觅的不易。在寻觅的过程中,词人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于“众里”寻,只见纷扰喧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众里”,指的是什么呢?从字面意思看,是指人群里。我们不妨联系整首词看看。词的标题是《元夕》,元夕就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纵观全词,我们发现除了最后三句,词的上片和词的过片都在描写元夕。词人笔下的元夕是怎样的呢?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三句描写了元宵之夜的花灯和焰火,东风即春风,一夜之间,花灯满树,仿佛是春风一夜吹放的,这里巧妙地化用唐朝词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元宵节里花灯不仅多,而且出现之快,给人惊喜之感;春风不仅吹开了树上的灯花,而且还吹落了天上如雨的星星,把焰火比作雨和星星,不仅写出了焰火之多,也写出了焰火之灿烂。“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里没一字写人,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在节日的狂欢。“宝马雕车香满路”,用借代的手法让我们看到达官贵族驾着宝马雕车,穿着华丽服装携家出游。“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中“动”、“转”、“舞”这三个动词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百姓在元宵佳节通宵达旦地载歌载舞、赏灯舞灯的情景。
因此,“众里”联系全词来看,表面上是指繁华、喧闹的元宵佳节,这是“词人”寻找的大环境。词人游走在灯火灿烂、载歌载舞、人群攒动的元宵佳节里,眼睛、耳朵和鼻子,无一不被这繁华热闹所包围和充斥。然而,词人意不在此,他自有他的寻觅,他想要的在“灯火阑珊处”。在词人的笔下,“众里”已经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它暗示着那个众人所追求的纷扰喧哗的世界,与“灯火阑珊处”所代表的冷清寂静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于“盛装女子”处寻,只见凡尘世俗
“众里”的纷扰喧哗世界并不是词人的所寻觅的,他继续在众人里游走。这次他看到的是一群女子。“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美人头上都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各色各态的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走在大街上,身上香气飘洒。这群女子盛装打扮、笑语盈盈、暗香袭人,萦绕在词人的眼前。他在一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看到了一群美人。
自屈原开始,中国诗词就有了“香草美人”的写法,“灵修美人以媲于君”(汉代王逸《楚辞章句》),“美人”不仅仅限于君王,而是作者理想化的象征者。在纷扰喧哗的世界里,词人寻到了一群美人,离理想似乎近了,但是这并不是词人想要寻找的美人。浓妆艳抹的美人代表着那与词人内心相抗衡的凡尘世俗,并非词人想要寻觅的“那人”。
三、于“灯火阑珊”处寻,终得独立佳人
穿过了灯火璀璨、鱼龙灯舞、众人狂欢的街市,经过一群盛装打扮、笑语盈盈、暗香袭人的美人,终于在那“灯火阑珊”处,灯火熄灭的时候,人群消散的尽头,遇到了“那人”。“那人”首先一定是个女子。众所周知,元宵节,除了观灯团圆之外,在古代,也是是情人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在《生查子》里极尽了元宵佳节的浪漫。再者,从词人寻觅的过程来看,那人也是个女子,一位与众不同的女子。这是一位怎样的女子呢?从词的最后一句我们知道,那人处在“灯火阑珊处”,可知她所处的环境是冷落凄清寂静的,与前文所描写的热闹繁华截然不同,想必她与元宵佳节里的众女子也尽然相反。众女子盛装打扮、欢声笑语,此女子定是素雅高洁、内敛沉静了。我们可以想象她素面朝天、一身素净衣裳,静静地伫立在灯火零落之处。
这女子隐喻着词人自己,一直以来孜孜不倦、梦寐以求的自己。联系诗人和背景,我们知道,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无论是出生在金国的土地上,还是主和声起的朝廷里,或是因饱受排挤而只能在地方当官或隐居赋闲,他这一辈子都不愿意向周围的环境妥协,异常坚定自己的立场。所以,“那人”就是不慕繁华、孤高淡泊、超群拔俗的诗人自己啊。
生命,本就是一个不断寻找的过程。词人不断地在寻觅着内心的自我,他的眼光从元宵夜里的繁盛灯光和璀璨烟火落到了人的身上,从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的身上转移到一群女子的身上,他不断地寻觅着,直到“那人”出现在他的视线里。在词的结构安排上形成了一条寻觅的线路:热闹元夕(整体)——盛装女子(部分)——那人(个体)。上片写整体上所感受到的热闹繁华的元夕,到了过片把重心转到部分盛装女子上,最后把焦点聚集在一个人身上。“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怎样的惊喜啊!然而这惊喜着实来之不易。“众里寻他千百度”,“度”,次的意思。词人是在“众里”寻觅了千百次啊。一次又一次,在繁盛的灯光里,在璀璨的烟火里,在宝马雕车里,在舞动的鱼龙里,在笑语暗香里。词人把元宵佳节描写得越是繁盛,越是让人觉察到寻找之难。没有最后三句,你体会不出前面的好来;但没有前面的层层铺垫,千百次地寻找,也终难领略“蓦然回首”的惊喜和欣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