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作 者:李经伟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侨声中学,福建 泉州 362200)
大
中
小
摘 要: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当中的应用也逐渐深入。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推动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提升了教学效率,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都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借助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内容表现方式,促进表达过程生动形象,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高中数学;信息;创新;内容;能力
前言
在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的今天,高中数学课堂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比例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高中数学教育发展的需求。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接受新知识,就要动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手段,转变教学氛围,让数学知识以更有意思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促进学生高效掌握。
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并不是单纯指在教学当中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翻转课堂,可以帮助学生丰富数学见识,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帮助提升整体的数学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自主学习行为的落实,通过微视频帮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检测学习成果。让学生获得课前自主学习指导,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主人翁。
像在讲解有关于“平面向量”的知识时,在第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通过微课视频录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结合这些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相对应的微视频,做知识点讲解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与归纳。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的获取、理解,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实例,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领域。这样的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因好习惯而降低学习压力。
二、融合数学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主要任务。高中阶段的学生,接触学习内容的途径依然是较为狭窄的。从广义上来讲,一个学科的课程资源,应当是有利于其学科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所有资源。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以数学教材为基础,努力开发和利用新的教学资源,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在高中数学课堂中采用信息技术,让教师的授课过程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材料的使用也逐渐灵活起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发布个人教学方案,使用他人教学方案。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数学课程资源,让高中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感兴趣,才能促进他们主动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备。
像在讲解“数列”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搜集生活中与数列相关的情境。在课堂中加以展示,丰富学生的见识,了解他们眼中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用处。像数列在储蓄问题中应用较广,何为单利和何为复利、存几年这些储蓄中常见的问题,都与数列知识密切相关。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某家庭未准备孩子上大学的学费,每年6月30日在银行中存入2000元,连续5年有两种不同的存款方式”等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向学生提问:你认为这两种存款方式,哪一种比较合适?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结合题目中两种方式所对应的本利关系,做出生活中的选择。数列知识还与疾病控制问题密切相关,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流行性感冒传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数列观念。这样丰富且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灵活的数学学习思维,并对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感兴趣。通过课堂中数列知识的学习产生学习成就感,更好地认识到数学的实际作用,提高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教师来讲,信息技术是重要的教学工具,对学生来讲,信息技术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平台,是丰富课下知识的途径之一。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做好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完成教师传递知识的任务,引导学生找到接受知识的趣味点,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包含的工具多种多样,除了课堂上常见的有信息展示功能的多媒体设备外,还包括电子秒表、尺子等多种工具,结合使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视觉效果提升有极大作用。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利用信息技术中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推进的工具,简化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内化,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像在讲解“常用的逻辑用语”这一课时,这一节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辨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本节知识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举例子的方式锻炼学生思维,是教学重点,也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相对简单的陈述,像“若直线a平行于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2+4=7、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等陈述。促进学生判断真假,了解这些表述的具体形式。接下来,利用单独的表述内容,在计时条件下,引导学生将其改成“若p,则q”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命题知识。发挥信息技术的承上启下作用,帮助学生理清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是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重点。将内容讲解需求与信息技术实用性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课堂表现形式,还营造了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到信息技术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通过多种功能的开发,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才能切实实现数学教学目标,让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应用者。
参考文献
[1]许怡波.高中数学课堂上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策略[J].科学咨询,2020,(11):147.
[2]谢靖晴.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0):140.
[3]刘润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J].西部素质教育,2020,6(4):112,114.
[4]王雨清,吴立宝,郭衎.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融合的进展与趋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1(3):1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