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让地理走进生活,用生活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让地理走进生活,用生活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作 者:黄长庆 (福建省南安市龙泉中学,福建 南安 362300)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的落实已经成为地理学科发展的必要方式。所谓学习,便是在生活中起作用,在需要时能应用。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要求。关注地理学习内容走进生活,用生活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学习与应用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兴趣;创新;问题
前言
学习对于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是地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全新教学观念。当代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要紧密联合生活实际组织地理教学,让学生明确地理学习的目标,积极应用。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内容的充实,让地理学科与生活密不可分,让课堂充满乐趣,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学习观念。
一、利用生活现象,导入地理内容
初中阶段的地理知识,来源于学生所存在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地理知识的有效掌握,更好地理解生活现象,提升个人生活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导入新课程内容之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问题创设情境,在课堂的开端让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生活问题上,而非放在要学习和功课的地理学科知识上。这样的课堂导入,能够让学生放轻松积极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像在学习“地图”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能够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比如,会利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在地图上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积极发现初中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与地图知识相关的现象或问题,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小小的生活类互动,引导学生关注地图这一学习主题。教师可以准备一张学校的平面图,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结合这张地图所对应的位置你们熟悉吗?那我们的教室在哪里?在地图上教室与校门口的距离有多长?实际距离有多远?地图上的方向与实际方向相同吗?”的问题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接触地图,了解地图。
二、探究生活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其地理学科素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初中学生生活中具有地理教学价值的内容,发现学生所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与地理问题。将这些生活化的内容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燃起学生的探索欲。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高,他们的地理知识探究欲望便越来越强,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地理理论知识的主要推导者。
像在学习“众多的人口”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初中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能够运用有关数据描述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可以结合实例说明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环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学生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探究人口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拍照的方式,搜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像每天早上上学时校门口的画面、每天下班之后文化广场人们跳广场舞的画面、国庆期间各个旅游景点的画面、运动会时学校操场上的画面。结合这些场景,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会说“上学的时候人很多,周围的十字路口都有交通堵塞。广场上的人员聚集并产生大量噪音。各个旅游景点人山人海,无法正常行走。操场上有大量人员聚集”。结合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分析出的信息,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中的引导,让学生发现人口问题对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从常见现象去分析人文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初中学生在课堂中找到地理学习动力。
三、结合生活资源,攻破学习难点
突破地理学科教学重难点,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之一。每一节课的知识点,都有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面对这样的教学瓶颈,教师可以利用生活资源转化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在成人看来,初中地理课本上的知识是在我们身边的,是简单易懂的。但对初中学生来讲,他们受到知识面的限制,认为很多地理知识较为抽象。只阅读课本中的文字,很难形成全面理解。选取初中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案例,用这些案例柔化地理知识,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顺畅。
像在讲解“土地资源”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土地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和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貌差异和经济差异,得出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土地资源具有不同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性的土地资源发挥着其个性化的作用。学习“中国北方地区与中国的南方地区”时,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说出南北方地区在生活习惯、生产、气候等各方面的差异。此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了,纷纷参与到了讨论学习中。之后,教师再要求各个小组分别派代表进行回答,一位学生说:南北方人们在饮食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南方的主食为米食,而北方主食为面食;另一名学生则说道,南北方人民在生活习惯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北方人民因降水量少而水资源相对较为紧张,所以没有天天洗澡的习惯,而南方地区雨量充足,水资源丰富,且气温高,所以有天天洗澡的习惯。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鼓励学生将他们的个人地理知识积累带进课堂中,将他们所观察到的生活现象引入课堂,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氛围更活跃,教师可以结合地理教学内容,给学生安排生活现象收集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表达,能够将生活中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象带进课堂。
结语
综上所述,在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学习状态。通过生活资源的引入,让初中生能够利用个人生活经验解决学习问题,让学科中所学的知识能够成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坚实力量。推进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主动性,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富学.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20,(2):85. 
[2]杨小丽.巧借多元生活化策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J].写真地理,2020,(5):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