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紧扣生发点,丰厚课堂,提升低段学生科学素养

紧扣生发点,丰厚课堂,提升低段学生科学素养

作 者:赵仙琴 (象山县实验小学,浙江 315700)

 低段科学课程以科学教育的启蒙为主。新的教材主题设计也相对单一。有些个别教师认为低段的小朋友刚入学,认识的字不多,生活经验欠缺,动手能力弱,更何况有些内容与以后的中高段教学内容还有相同的知识点,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了解科学每一课的内容,这就足够了。但是低段科学教师也要树立大教学观,善于依托教材,紧扣生发点,在最近发展区有效地拓展延伸,丰厚课堂,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多方科学素养。                                                                                                                                                                                                                                                                                                                                                                                                                                                                                                                                                                                                                                                                                                                                                                                                                                                                                                                                                                                                                                                                                             一、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

案例:二上《神奇的纸》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我们通过小实验懂得了普通的纸折叠加工改造成了瓦楞纸,瓦楞纸能承受更大的重量,有防滑防烫这些本领。那么你知道这张纸有什么本领呢?(师出示一张油纸)
大家看,这张纸与普通纸有什么区别?(大屏幕同时出示一张油纸和一张普通纸)
生:这张纸颜色深,普通纸颜色浅。
师:我们把颜色深的纸叫油纸。那么这张油纸它又有普通纸所没有的什么本领呢?
师:示范做实验(在2张纸上分别3次滴水)
师:你看到了什么?油纸和普通纸有什么区别?
生:普通纸湿了,油纸没有湿。
生:水滴在普通纸上,水渗进去了;滴在颜色深的纸上,没有渗进去,仍旧在纸上。
生:普通纸会吸水,油纸不会吸水。
师:这张油纸是怎么制作的呢?播放制作油纸的微视频
师:小朋友看,一张普通的白纸刷上一层油,晾干就成了油纸。油纸就有了普通纸所没有的本领——不会吸水,会防水。
在学生了解到经过加工改造后的瓦楞纸和油纸的性能也有了“神奇”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此时教师通过“像这样普通的材料经过加工改造具备新的本领的例子还有吗?”这个问题,将学生的视角迁移到其他材料上来,引导学生留心回忆生活中的加工改造的材料,进行了一次拓展延伸。又通过“对于生活中的哪些材料有加工改造的想法呢?”这个问题,将学生的视角再次迁移到加工改造材料上来,成功地实现了二次拓展延伸,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改造加工热情,把学生思维引向了更广阔更深入的天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能力
案例:二上《多种多样的天气变化》教学片断
师:大自然中有那么多不同的天气现象,如果我想知道明天、后天的天气,小朋友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看天气预报。
师:怎么看天气预报呢?
生:可以上网查询。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天气情况?
生:妈妈告诉我,还可以在手机上下载墨迹天气APP,点开就可以查到两个星期内的天气预报。
生:可以看电视,新闻联播之后就是天气预报。
师:正好,老师讲台上就有一台电脑,我们一起来上网查询一下吧。
(现场演示)上百度网,搜索(打字)“象山天气”,
小朋友看,明天后天的天气如何?
生:明天星期四,多云,13——16度,东南风,空气良;
生:后天星期五,多云转阴,12——19度,南风,空气良
生:或者通过过去传下来的天气谚语知道天气。
师:这种方法你都知道,真了不起,看来课外知识面非常丰富了。我们现在主要通过观测仪器来监测天气的变化,气象工作人员就是做这项工作的。
但是在过去古代的时候,没有这种先进的仪器,人们往往通过观察动物,植物、云、星星等来预测天气变化的。现在我们仍旧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知道天气变化。
教师在课堂中利用生成性的资源进行现场示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时呈现了近期的天气预报,既示范指导了学生如何上网百度查询,又为学生的讨论交流提供了真实有意义的现场资料。不仅如此,还通过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天气谚语的课堂交流活动,培养了学生初步收集活动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面。
三、有利于养成学生的人文关爱情怀
案例:二上《各种各样的天气》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明天的天气预报图,谁能当个小气象员,向大家播报一下明天的天气。(PPT播放天气预报图)
生:明天气温22到28度,小雨,
生:明天最低气温22度,最高气温28度,下小雨,北风,
生:明天天气气温还好,不热,22—28度,下小雨,刮北风
师:小气象员们播放的天气预报都比较详细,气温,风向,天气都说到了,非常棒。一位优秀的气象员不仅会播报天气预报,还会根据天气情况对大家做出“温馨提示”。哪位小朋友来做个优秀的气象播报员?
生:明天气温22到28度,下小雨,请同学们和老师们带好雨伞。
生:明天下小雨,请家长们出门接送孩子路上要小心,注意雨天路滑。
生:明天最低气温22度,下小雨,刮北风,请小朋友注意不要感冒。
生:明天下小雨,请开车的人注意不适合洗车。
结合天气情况,请孩子们做“温馨提示”,就是最好的人文情怀渗透,教师要树立大教学观,科学课中也要抓住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关心自己,也要学习关爱他人,要有人文情怀。这种教育理念也是非常契合新课程标准中的多维目标要求的。
教师在课堂上以探讨“预测、掂量、简易天平”这3种得知物体轻重方法的优缺点,引导小朋友明白使用简易天平的称重方法需要一个媒介——回形针。接着让学生尝试不用媒介,用两两相称的方法称出3种物体中最轻的和最重的,完成了A>B,B>C,得出A>C的推算方法的渗透。接着面向全体,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刚才渗透的推算方法得出4种物体的轻重。最后告知学生这种称重的方法就是数学中的推算,完成了从渗透到应用,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这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是极有益处的。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下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科学探究不应拘泥于课本知识,不应局限于学生的学习年段,教师都应对教学内容做探讨研究,找寻挖掘可以利用的生发点,作适当地拓展与延伸,为教材所编的内容增量,丰厚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升学生的多方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