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地壳·地幔·地核” ——中职语文古典诗词圈层式情感体验法的实践探究

“地壳·地幔·地核” ——中职语文古典诗词圈层式情感体验法的实践探究

作 者:吴凌华 (杭州市富阳区职业教育中心,浙江 311401)

 摘   要:在中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由于时空与身份的差异以及文言诗词方面知识积累的欠缺,中职学生常常出现“无感”的学习状况,难以深读文本、把握深邃而丰富的情感,造成诗词阅读的“浅表化”。为突破这一教学瓶颈,笔者对标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借助“地壳·地幔·地核”分层原理,充分利用情境演绎、角色代入、思维争辩等手段,创设圈层式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解读古典诗词,实现古典诗词有效的深度阅读,以此达成古典诗词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情境演绎;角色代入;思维争辩;古典诗词;圈层式情感体验法
一、中职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俗话说“诗以言志,词以传情”,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是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从古至今文人墨客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由于古典诗词的重要性,一直以来中职语文教材都保留不少篇目的古典诗词。
然而在中职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中,由于教材文本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巨大时空差异,中职学生常常会出现“无感”的学习状况,难以深读文本、把握深邃而丰富的情感,容易造成诗词阅读的“浅表化”。
2020年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品味语言艺术,获得审美发现,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发现美、体验美的能力。”
由此可见,情感体验在文学阅读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中职学生由于自身文言、文化知识积累的严重不足,很难正确把握古典诗词的情感,以致时常出现情感体验的偏差,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本解读之困:诗词语言晦涩难懂导致情感体验发生偏差
相对于现代汉语,古典诗词文言色彩较浓,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语言晦涩难懂,常常使中职学生理解发生偏差,从而难以正确把握诗歌的情感。白居易《琵琶行》中“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许多学生把“辞”字错解为“辞别”,以致误以为是在描写诗人不忍与琵琶女分别之情。
2.角色缺失之疑:年代久远时空差异导致情感体验发生偏差
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且学生对作者的身世与写作背景不了解,不能知人论世,也不能设身处地进行换位思考,难以较好地把握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李煜《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果我们不能联想曾经的帝王、如今的囚徒那满腹的伤悲、无限的愁绪,也就不能理解诗歌真正的情感。
3.情理矛盾之惑:情感理性逻辑相悖导致情感体验发生偏差
在古诗词中存在一些违反常情的现象,也就是诗论家所说的“情悖于理”,这给学生正确把握诗词的情感造成了不少的困惑。苏轼在《江城子》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思量”这一句看似自相矛盾,也是有违常理。读者必须深敲其意,才能理解诗人的表情达意。
笔者立足中职学生的学情特点,以古典诗词的情感体验为教学途径,通过情境演绎、角色代入、思维争辩等情感体验的方法,为中职学生创建了古典诗词“地壳·地幔·地核”圈层式情感体验法,它不仅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同时丰富了师生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二、中职语文古典诗词“圈层式情感体验法”的概念与流程
(一)中职语文古典诗词“圈层式情感体验法”的理论依据
中职语文新课标强调“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创设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中都能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
当代学者孙绍振先生指出,“在读者、作者和文本中间,文本无疑是中心。文本由表层意象、中层意象和深层文学形式的审美规范构成,其奥秘在千百年的创作中积淀。一般读者一望可知的是表层意象,教师论者的使命乃是率领读者解读其中层和深层密码。”
基于此,古典诗词的“圈层式情感体验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言语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对古典诗词情感的表层、中层、深层的体验,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
(二)中职语文古典诗词“圈层式情感体验法”的概念
所谓“圈层式情感体验法”,就是指在中职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在情境演绎中感知文本之情,在角色代入中跨越时空隧道,在思维争辩中提升综合素养,从而提高学生品读古典诗词、把握诗词情感的能力和水平。
 
 
 
 
 
 
 
 
 
 
 
 
 
 
 
 
 
 
 
 
 
 
 
 
 
 
 
 
 
 
 
 
 
 
 
 
三、“圈层式情感体验法”在中职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实践
(一)地壳层:在情境演绎中感知文本之情,让无声的画面
动起来
中职语文新课标倡导教师组织开展体验性表演活动,借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情境演绎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通过对古典诗词中的文本进行情境还原,让学生以自己的阅读水平以肢体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这既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以直观表演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蕴含的丰富情感。
我们以《琵琶行》为例进行流程的阐述。
在初读文本之后,学生对这首诗的主题(要表达的主要情感)理解是多元而不聚焦甚至是极不合理的。比如,有的学生就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白居易和歌妓琵琶女之间“片刻温馨爱情”的爱情诗。如果用传统的方法直接纠错,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于是,我们运用“圈层式情感体验”的第一步:即在情境演绎中助力学生感悟情景交融。教师首先以配乐朗诵的方式创设情境:在秋日的夜晚,浔阳江畔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左迁江州的诗人白居易即将与好朋友分别。
然后,让学生分组派代表上台演绎(自创式)白居易在湓浦口与朋友道别的场景,演完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诗歌作简要的“创设说明”。学生踊跃上台,尽情演绎:一些同学的表演展示了好友分别是那种依依不舍、千言万语的场景,而另外一些同学的表演却恰恰相反,展现了好朋友离别时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的画面。学生的体验性表演,恰好为我们演绎了有声与无声两种分别的场景。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陈述本组“如此演绎”的理由。
有声组的同学陈述如下:既然是送别肯定会说离别的话,而且大家都喝醉酒了,肯定也会胡言乱语,所以,非“有声不可!”教师顺势充分肯定学生的表演——“酒喝醉了,却没有一点欢愉之感,这倒也罢了,居然还产生了“惨”的感觉,真是一种有声的宣泄啊!”
对于有声组的演绎和教师的点评,无声组的同学表示反对,他们说:故人离别,千言万语都显得那么苍白,浔阳江头唯有枫树、芦荻被吹动的声音,更加显示了离别的凄惨,白居易描写了茫茫的江水,浸润着月亮,无声的画面,寡白的色调,我们可以想象画外有一双失神的眼睛。
其实,此次别离到底是有声还是无声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都能从诗句的景中去合理解读诗歌的情感,进而梳理出情与景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了然于心,实现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和本色还原”。
情境演绎只是学生对古典诗词文本的浅层体验,是学生对古典诗词情感初体验的情境演绎,难免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尽情自由发挥,在不同的情境演绎中寻求对诗歌情感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对诗词情感有了初步的体验。
(二)地幔层:在角色代入中跨越时空隧道,让浩渺的历史近起来
借助情境演绎初步感知文本之情,只是实现了对文本的“表层解读和本色还原”。然而,时空的间隔,文化的差异,学生真的能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吗?真的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吗?
答案是不一定!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引领学生进入古典诗词情感体验的“地幔层”——在角色代入中跨越时空隧道,以作者或文本中的人物的视角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我们仍以《琵琶行》为例进行流程的阐述。
此时,教师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白居易,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曲终收拨即将离别之时,你会与琵琶女道别吗?如果会,又会如何道别?有声抑或无声?”借此引导学生以诗人的身份进行角色代入式品析。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有学生是这么说的:“不会道别,因为只是一面之缘,而且身份、地位相差很大,古代封建思想很重,不会随意与一位歌妓深入交谈。”由于学生对古代官职比较陌生,笔者跟学生解释道:“我查阅过资料,当时白居易虽说被贬江州司马,但换到现在也还是杭州市副市长的级别,怎会轻易与一位歌妓话别呢?”学生对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对诗人当时的心理感受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也有学生说:“白居易会和琵琶女道别,甚至还会给琵琶女一大笔钱!”笔者又与学生进行推理:“难道白居易会和琵琶女说——这几两黄金,你拿走!这似乎又太冷冰冰,符不符合当时的情境呢?”教师的因势利导,很好地化解了学生的疑惑,也让学生的思考和感受更贴近文本和作者,同时,思辨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还有学生的认为:白居易会和琵琶女道别,因为际遇相似,白居易会和琵琶女进一步谈论乐曲,甚至会交谈人生悲惨的经历以及如何释怀。笔者肯定了学生的想象,补充说道:“白居易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还有着极高的音乐素养,他不仅会弹古琴、古筝、琵琶,还会唱歌,更能指导艺人演唱、弹奏,正是因为他对音乐的痴迷,所以才能将琵琶曲写得如此生动,可以想象他与琵琶女一定有很多共同话题。”
通过上述代入式的情感体验,学生真切地领悟到:与琵琶女依依惜别也好,还是无言的目送,都是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当时的情境的碰撞,这就是所谓的情境相生。白居易可能会因为相似的人生遭遇而与琵琶女话别,也可能因为身份差异而无言而散。那都是当时的情境所带给人的主观感受的折射。
可见,角色的代入让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情感体验更加逼真,也更加符合当时的情境,而教师对学生的种种假设也分别作了诠释与引导,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让教学真正地贴近学生的实际,也使“作者的文本演变成了学生自己的文本”。
(三)地核层:在思维争辩中提升综合素养,让思辨的火花碰起来
从上文的阐述可知,古典诗词情感体验的“地壳层”和“地幔层”只是达成了对文本的表层、中层解读和个性化品悟之目的,但离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和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地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入到古典诗词情感体验的“地核层”——在深度思辨中真正实现师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古典诗歌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的做法是:挖掘诗歌中有违常理的现象,引导学生围绕情理矛盾展开思维争辩,在思辨中推动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深度体验。
我们还是以《琵琶行》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教师课堂上发问:这首诗最有名的诗句是哪一句?不出所料,很多学生都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接着又让学生在诗中找出描写有声与无声的诗句。结果学生发现:诗中有声的描写明显多于无声,可文中却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继续追问学生:你们觉得有声与无声到底谁更胜一筹?
有学生说,当然是有声胜无声啊,如果没有琵琶女的琴声,怎能拨动诗人内心的心弦,如果没有琵琶女倾诉身世,白居易又怎能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凉?的确,声音是传递人世间情感的重要媒介,无论是琴声还是人声,没有了声音,人与人的交流就成了很大的障碍。
也有同学说,无声胜有声,他认为白居易听了琵琶曲和琵琶女身世的诉说,正是与诗人的人生际遇产生了共鸣,这时也无需多言,那是一种心灵的默契,所以说无声胜有声。的确,唐宪宗元和元年,35岁的白居易在京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名扬一时,那是何等的风光,而十年后,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心情是何等沮丧与消沉,而听了琵琶女的身世诉说,白居易不禁会感慨人世间不如意的何止我白居易一人,那还要说什么呢?
教师继续追问:白居易真的只是为了记叙这样一场偶遇吗?
很快,学生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有的提到了诗人的同情心,有的联想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经过一番友好的激辩,白居易的《琵琶行》变成了大家的《琵琶行》,而白居易那种“暖男式”的同情心也开始一点点地融进了学生的心田。
这样的思维争辩是学生之间自主的思维碰撞,也能引发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文史知识、诗歌内容等多因素综合考虑,真正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情感的深度理解,形成自己对诗歌的独特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圈层式情感体验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实践成效
通过情景演绎、角色代入、思维争辩圈层式情感体验法的运用,我们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一)学生在“圈层式情感体验法”中提升了古典诗词品读的能力
1.摆脱了原先传统的古典诗词的品读方法
古典诗词我们在传统教学时,大多只是简单地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翻译、意象分析等方法体会诗歌的情感,而缺少对诗词感情体验教学的外在媒介与巧妙途径。何为有感情地朗读?对学生而言,还是一个虚无的概念,古典诗词的情感体验还是靠学生自我理解。此外,传统教学时,教师一般会讲授诗词的时代背景,而中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相对匮乏,如果只是简单地讲授诗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对诗词的时代感还是挺陌生的。“圈层式情感体验法”摆脱了传统的古典诗词的教学,克服了中职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畏难情绪,增强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兴趣,真正提高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情感体验。
2.在互动中提升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
由于古典诗词需要一定的文史知识和文化积淀,“圈层式情感体验法”正是针对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而设计的古典诗词的阅读方法,无论是情境演绎、角色代入还是思维争辩,都是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实践性的互动中,让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文本,进一步深入思考古典诗词的内涵,化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自主阅读,从而真正提升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师在“圈层式情感体验法”中提高了古典诗词教学
的水平
1.破解了古典诗词传统教学中的枯燥与单一
古典诗词由于距离现在时间较远,加上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难免捉襟见肘,教学方法也相对枯燥与单一。“圈层式情感体验”古典诗词的阅读方法有效地破解了古典诗词传统教法的枯燥与单一,引导中职学生由浅入深地参与古典诗词的互动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
2.在互动中提高了教师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也是自我提升的一次机会,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是简单地把诗词讲述给学生听,更要对古典诗词有着深入的了解,从而才能更好地去设置演绎情景、代入的角色以及如何去设置思维的争辩等环节,因此可以说“圈层式情感体验”看似轻松,实则是对教师又一次综合素养的考验,如何有效地设置问题,提前预设学案,这些都需要提前做好功课。
古典诗词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瑰宝,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学形式,也是提升学生文学品评和综合素养的精神食粮。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达到对古典诗词的情感体验和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实效,就此而言,我们依然需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钱彦.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情感体验教学方法探讨.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23期
[2]赵成锋.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文学教育.2010.01
[3]凌宗伟.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对文本过硬的功夫[J].高中语文教学.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