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培育策略 ——以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例
作 者:刘平荣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223200)
大
中
小
摘 要:为了全面调查淮安市“双师型”教师的现状,本人对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及部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职业学校的教育机构、人员情况、与企业合作情况、人事管理、财政情况、教师的工作状况及教师培训情况等,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评价。要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只有在了解总体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很好的把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 关键词:中职;双师型教师;培育
由于社会发展的巨大需要,制造业的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使职业教育又步入了发展的正确轨道。《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定位,标志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政府近几年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逐年提高,吸引了众多优秀知识分子投身职业教育事业,同时各级劳动保障部和各技工学校充分认识到提高师资素质的重要性,加强师资培训,职业学校教师素质得到了跨越式的提高。淮安市的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近五、六年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来源单一,“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尚未建立
目前职业院校主要的教师来源还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从企业引进人才渠道并不十分畅通,而企业技术人员中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大多是业务骨干,很难补充到职教师资队伍中来。这样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数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匾乏。绝大多数职业院校没有推行“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使得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入口管理缺乏制度保障。
(二)企业认识度不高,产教结合不紧
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企业不欢迎教师到企业内调研、锻炼。职业院校办学要走校企结合这条路,但走起来却困难重重,高职院校联系学生去企业实习,企业一般不愿接受。一些企业虽然接受了少数教师到其企业内挂职锻炼,但是大都建立在个人关系基础之上,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和整个生产过程也不愿对被视为“外人”的教师开放,人为地把教育与生产隔离开来,使得产教结合不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缺少工程实践和先进技术的支撑。
(三)政策倾斜不够,教师积极性不高
“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必须走产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必须与企业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紧密结合。这是教育理论界在实践中形成的共识,但从调研情况看,多数学校在这方面并没有像对待提高教师学历那样,制定得力的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这些一方面使得专业教师只关注自身学历的提高和职称的提升,而不太重视培养和提高自己工作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校企结合缺少政策性的支持和外部条件作保障。有的教师即使希望提高实践能力,但缺乏提高实践素质的机会和环境,也没有得力的政策来引导。
(四)政策不配套,兼职教师问题多
兼职教师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举措。实践表明,兼职教师对于密切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关系,促进校企结合是十分有利的,但聘请兼职教师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尚不健全的现实情况下,目前各校的兼职教师大都不具有教师任职资格;缺少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不太了解教育教学规律,时间上、精力上难以符合教学要求,教学的责任心也欠缺等,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兼职教师流动性大,不便于管理等问题。
(五)激励机制缺乏,队伍建设导向不明
在福利待遇上许多学校并未将“双师型”教师特殊对待,分配政策也并未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挂钩。我们现在还没有建立起与“双师型”教师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其结果将会是既不能调动非“双师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积极性,使得许多教师认为“是不是双师型教师对自己目前的利益影响不大”,也不能激发已有的“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热情。
(六)评价机制欠科学,教师压力大
部分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考核比较严格,由学生、督导组、同事三面共同进行考核,笔者认为有些方面只能作为一些参考,而不是全部,这样教师压力会很大,而且会有失公平。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职业院校还没有走出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普通教育的“压缩饼干”,许多方面的操作程序和方式方法仍不同程度地照搬普通教育的模式,其中包括在评价模式上也没有摆脱普通教育的评价模式。这样一来,职业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仍然是按教师系列职称来享受福利待遇和级别标准,走的仍然是“单行线”评价模式;而另一方面,他们所具备的技能与技术资格却被视为空白—教师是不是“双师型”教师没有任何区别和变化。那些具有一定教学和学术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往往因为精力分散评不上职称。无疑,当前这样一种评价制度对于非“双师型”教师来说已经失去了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动力与压力。
二、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策略
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依托校企合作单位和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完善的教师企业实践轮训制度。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确保每位教师每年进企业或实训基地至少累计1个月以上。完善教师考评制度,组织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核心技能考核,推进体现教学实绩、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切实提升双师素质,每个骨干专业建立1个以上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并明确岗位门类、实践要求和考核办法。加大专兼职实验员和兼职教师选聘力度,建立以现代学徒制项目为重点的兼职教师培训制度。开展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联合培养新型职教教师。聘请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研员。大力引进技能大赛、教学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成绩突出的人员担任专兼职专业课教师和大赛指导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