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小学校青少年社会公德教育问题研究
作 者:张华建 龙 丽
(山东省荣成市第十一中学 264300)
大
中
小
社会公德是衡量一个国家全民素质水准的重要标志,抓紧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奠基工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 在基础教育中,中小学校对于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责无旁贷,不仅仅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据国家教委、中央教科所与端士兰德研究院国际教育发展研究所在全国范围进行《青少年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抽样调查表明:当前青少年学生道德面貌主流是好的,对道德的态度、认识、行为和价值选择,绝大部分学生是积极进取的;道德情感是健康的,主流方面保留了社会为本位的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体现了多年来学校德育工作较扎实的功底和东方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青少年学生中的道德行为,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不良状况,主要表现在: 1.集体主义观念淡漠。自私、懒惰、缺乏社会责任感已成为相当数量青少年的通病,他们崇尚以自我为中心。调查显示,“在学校、班集体生活中,对参加集体劳动、值日劳动和公益劳动时,不是自己值日或没有安排给自己任务时”,能主动参加打扫的人数微乎其微。 2.社会“公德心”淡薄。在公共场合下,青少年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敬老爱幼、随地吐痰、乱扔果皮杂物、损坏公物等行为比比皆是。调查显示,“当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见到老人上车时”,急于让座的人仅占少数,想让座又不好意思的占部分,还有一部分学生见到老人上车后态度是视而不见或指望别人让座。 3.道德思维存在模糊性和矛盾性。许多中小学生对一些道德观念、道德概念的认知与判断存在有许多困惑与矛盾。大款、大亨、大腕被当作崇拜的偶像,金钱、别墅、宠物被看成辉煌人生的象征。“宁愿在轿车里哭泣,不愿骑自行车微笑”甚至成为许多女孩子的人生座右铭。部分学生认为“当前社会道德标准混乱,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已很难讲清楚”,有的则认为“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法制不健全,老实人总是吃亏”。综合来看,青少年学生在道德观念上取向杂糅,正确与谬误常常交叉并存。 4.道德知行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表现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道德动机基本正确,由于意志力不强,导致言行不一;第二种是因为不良的道德认识或情感动机而引起不良的道德行为,由于老师或集体的压力而说假话,言行不一;第三种是道德认识基本正确,由于未掌握相应的道德行为方式而缺乏实际的道德行为;第四种是道德认识正确,但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人的信念,因而在关键时刻无法做到。 5.人生观、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产生扭曲。当代的青少年由于身在社会变革环境中,他们的思想、行为及个性心理特征等与其他时代的青少年有显著不同,特别是社会责任感淡化和社会公德弱化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这些都表明,社会公德教育从中小学抓起,有着十分紧迫的现实性。如何开展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教育?我认为应该从青少年品德的形成规律着手,抓好引导的关键一环,加强训练,促使青少年的社会公德行为由他律走向自律,最终内化为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进而促进整个社会风气好转。具体地讲,应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理论灌输,提高认知水准 社会公德教育从中小学抓起,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需要。社会公德教育从中小学抓起,首先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系统。这个教育系统既要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代表的朴素社会观的教育,进行以“爱亲、敬老、尊师、亲友”为内容的伦理教育,进行以“舍生取义”为核心的人生观教育,进行以自强不息为内容的意志品质教育,进行以“修身克己”、“三省吾身”为内容的修养教育。 进行上述教育,要抓住以下几个主要渠道: 1.抓住小学道法课、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公民教育这个重要渠道,进行系统的正面灌输。通过正面教育能使学生在复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明是非、知荣辱,进而产生公民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为正确履行公民职责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2.抓住学科这个主渠道,进行渗透教育。 要按照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要求,充分挖掘社会公德教育的资源,寻找教育和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使教育、教学“双轨”并行,在具体操作中做到有意——强化公德意识,明确意义;有序——循序渐进,线索清晰;有法——讲究方法,科学运用;有机——自然贴切,淡化痕迹;有度——不欠不过,恰到“火候”;有效——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二、健全各项制度,严格学校管理 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教师的一言一行均有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要通过教师的表率作用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温暖的校园人际环境。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校园物化环境的管理,让校园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教育作用。 三、从小严格训练,落实养成教育 无论是理论灌输,还是学校的严格管理,都只是外因,若不触动学生内因,则只能养成一种他律的人格。要培养自律人格,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养成教育系统。 四、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改善育人环境 毋庸置疑,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但学校并非处于真空地带,学校教育的效果必然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各方力量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学生社会公德的过程中,我们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营造学校的育人氛围而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学校应该主动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比如开办家长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建立家长、学校、社会联系制度,争取家长和社会协助学校工作,净化社会环境,开展共建文明活动,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校外活动等。总之,只有改善了育人的大环境,学生在学校所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有效地得以巩固。 综上所述,社会公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中小学生抓起则是一项奠基工程,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一定要争取家庭、社会各方的支持,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我们的学校一定会成为学生文明,健康成长的乐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