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试论地域文化对大学文化的影响

试论地域文化对大学文化的影响

作 者:赵先栋 晏资芬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摘   要]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物质、精神积累,它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对驻地高校的大学文化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大学文化的建设要因势利导,借鉴吸收地域文化的有益成分:要分析整合地域文化的优势,使之与大学文化建设定位相符合;要继承历史文脉,创新发展;要树立文化保护即是文化建设的观念。
[关键词] 地域文化;大学文化;影响

一、地域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内涵及联系
  宏观上来说,“地域文化(Rigional Culture)或称‘区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大同于文化地理学(Geoculturelism)。”[ 黄松:《齐鲁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编者札记”,第1页。]它的研究对象是广义的文化领域,地域内任何影响文化形成或与文化相关的因素都涵盖其中。狭义的地域文化则特指一定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物质、精神积累。
  大学文化包含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内容。物质文化是大学的有形资产及其附带的文化价值;制度文化是大学为维系其正常运转而形成的组织哲学;精神文化是全体师生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而形成的精神内核。
  地域文化与大学文化休戚相关,同荣共衰:地域文化影响甚至是孕育了驻地高校的大学文化;反过来,大学作为高级人才和先进技术的汇集地,又将引领地域文化的发展。
二、地域文化对大学文化产生影响的方式
地域文化影响大学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自建校以来四易其名、三易其地,学校文化的积淀与形成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
1、地域文化影响大学的物质文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和青岛两校区建筑风格的截然不同体现地域文化对大学物质文化的影响。其中东营校区校园广阔,建筑整齐,呈现棋盘状;建筑群内的个体建筑重复度高;建筑外观形态以直角直线为主。这和东营丰富的土地资源、平坦的地形地貌关系密切;同时东营是胜利油田、济南军区生产基地的驻地,油田文化与军垦文化相互激荡,共同磨砺了石油大学严谨刚性的建筑特点。反观青岛校区:学校建筑错落有致,道路横逸斜出,这与青岛依山临海、不规则的地形地貌有关;学校建筑注重色彩搭配,教学与办公区的浅灰蓝色映衬青岛的碧海蓝天,学生宿舍区的红色外观模仿了“体现青岛本地特色并带有西洋风味的红砖”[ 程会:《青岛住宅建筑色彩地域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岛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2011年6月,第45页。]这一建筑材料;讲堂群、体育馆、逸夫会议中心等建筑中运用的圆形与环形设计,体现青岛文化的开放性;学生宿舍区追求外观的整体协调,宿舍楼个体的设计不尽相同,体现青岛文化的包容性。
2、地域文化影响大学的制度文化
当前阶段,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行两校区办校,尽管两校区的定位和分工有所不同,但它们隶属同一个组织机制,其制度文化是一致的。且东营、青岛同属山东,故而石油大学制度文化的形成深受齐鲁文化的影响。齐鲁文化是周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其中鲁文化重传统,齐文化讲革新,石油大学的制度文化恰恰体现这两点。学校向来注重以历史和传统凝聚师生:校史陈列馆回顾历史、凝聚师生,其作用恰恰类似于传统宗族的家庙祠堂;位于东营校区的校史墙镌刻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作用与校史馆相似。学校注重制度的创新:2011年4月开启的学科与教学院部调整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组织管理格局,彰显改革精神;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建立人才需求信息调查和预测工作系统等一系列举措又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创新提供了保障。
3、地域文化影响大学的精神文化
石大精神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灵魂,学校对它的表述为“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团结奉献、开拓创新”,这与东营胜利油田“艰苦奋斗、科学求是、团结协作、开拓奉献”的胜利精神有着惊人的相似。胜利油田于1964年开始大规模的勘探开发,石油大学迁址东营则是在1969年,故而可以说石大精神的形成受到了胜利精神的影响,或者说两者共同受制于东营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人文因素,表现出强烈的共通性。大学精神文化的养成历时久远,非一朝一夕之功;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将经由师生一代代传承,历久弥新、愈发鲜明。如今,石油大学青岛校区投入使用将近十年,青岛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已然为石大精神注入新的内涵,但石大精神的内核不会改易。
三、建设大学文化应当借鉴地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
大学文化建设要恰当地借鉴地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但大学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要准确定位大学文化并对地域文化有所扬弃。大学文化建设要体现对地域文化的文脉延续,将地域文化的特征自然地融入其中。要树立文化保护即是文化建设的观念。当前,社会发展与变革速度加快,人口流动日渐频繁,地域的界限愈发模糊,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正在消失,一些地方技艺也濒临失传。高校作为人才与知识的汇集地,与驻地政府展开合作,加强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这不仅仅是拯救地域文化资源的绝佳选择,也是建设特色大学文化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松:《齐鲁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编者札记”,第1页。
 [2]程会:《青岛住宅建筑色彩地域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岛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2011年6月,第45页。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项目编号:14CX0600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