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样态学校”优质发展的路径 ——以深圳市坪山区坑梓中心小学为例
作 者:叶新强
(深圳市坑梓中心小学,广东 518000)
大
中
小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长、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强。本文以“新样态学校”理念定位和引领新形势下的学校优质发展为契机,以深圳市坑梓中心小学特色发展为例,重点抓住学校发展实践生成的五个关键:理念引领、课堂变革、文化自觉、特色发展、教师共长,从学校管理的关键要素出发,探索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新样态”。 关键词:新样态;教育品质;理念;课堂;文化;特色;教师
“新样态学校”旨在突破传统学校发展方式,重新审视教育中的“人”;将内生性作为文化表征,简单来说,新样态学校是“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新优质学校发展理念。这与深圳市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立意与实践探索不谋而合。因此,在探求学校优质发展路径时,我们渴望从“新样态学校”主张中汲取养分,以打造出具有深圳特色的坑梓中心新样态优质学校。
一、理念引领——秉行“以爱营造幸福生态”的新理念
在“新样态学校”中,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学校中“人”的力量,从新样态建设的视角,以学校已有的生态和文化基础作为共生的土壤,将“零散化”的现象进行“整合建构”,提出学校系统变革和整体创新的思路,挖掘和解码学校蕴含的文化基因,走“内化共生式”发展之路。
在新的五年规划中,坑梓中心小学在以往生态教育和幸福教育理念基础上提出“以爱营造幸福生态”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幸福的现代人”的育人目标,确定“建设师生家校幸福联动、和谐共生、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生态型幸福学校”为学校未来五年办学目标,致力于打造“生态型幸福校园”。这些价值理念,充分反映了学校师生的共同愿景,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课堂变革——创造互动共生的新体验
课堂是践行生态型幸福教育理念的核心载体。我校积极以“互动共生”概念变革课堂教学。“互动共生”这一概念源于生物学领域,是指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的状态。我国研究者吴飞驰在《关于共生理念的思考》中指出:“共生是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
把“互动共生”理念引入课堂教学,实则是把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和一段生命历程,这个系统里,它至少包含教师、学生、课程、教学环境等组成要素,并且把课堂这一事件展开的过程视为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并赋予生命的意义、社会的意义和个人发展的意义,在这三重意义交叠之下,师生展开认知交互、情感交互、人格交互,这些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并成就各自生命的意义。为此,我校致力于打造的“互动共生”课堂,它的内涵及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回归本原,彰显特色
“互动共生”课堂的源头是回归教育的本原,就是让课堂回归到“课堂的样子”。通过让学生在学校参与生动多样的生活化课程,使孩子们获得一种协调生命与生活为一体的人生。课堂充分彰显各学科特色,比如,语文,英语等语言类学科就要回归到人文性、工具性、思想性的本原上来;而数学、科学等学科就应该回归到实验性、探究性、科学性本原上来。
(二)互惠共进、和谐共振
与传统课堂相比,“互动共生”课堂更注重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均衡和协调,这种均衡会促进每一个个体的优化和发展,以达到“互惠互进,和谐共振”的目的。在这种均衡关系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地进行交流与互动,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及创造性的激发,课堂教学不是老师的秀场,而是学生智慧释放的空间。上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师生之间的互相分享,互相促进的互教互学的关系,在“互动共生”课堂上,学生“活”了,教师“活”了,课堂“活”了,学生和教师都在建构一种前所未有的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构建、自我发展,具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生命”和“智慧”集成体系。
(三)异质共存,尊重个性
“互动共生”课堂本着“多元互动、共生共长”的原则,但“互动共生”并不是一味地趋同,还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互动共生”课堂追求的是,不仅仅是学生,包括教师,课程,教学环境等都应该获得最优化、而且是个性化的发展。在“互动共生”课堂里,学生通过课堂的主动探究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这过程中,我们还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形成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科学视野,形成学生个性化的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对于教师而言,每个教师在“互动共生”课堂里都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绽放自己的教育思想,激发自己在教育沃土里的生命价值!而课程资源,教学环境及技术因为有师生的共同参与而得到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提升!
三、文化自觉——唤醒文化价值回归的新主张
建设新样态学校凸显着教育自主变革的决心,在新样态学校建设中,我们要注重从提升教育质量到培育文化自觉的转变。我们不仅要改变学校内部,还要改变学校外部的生态环境,要为教师赋能,强化本土特色,形成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尤为重视文化发展。之于一所学校的文化而言,它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有助于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生态”。先进的学校文化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都大有裨益。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校结合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导向,以打造高格调、高品位、高质量的“幸福文化”为核心目标,着重于五个方面的文化建设:
一是优化校园环境,打造幸福环境文化。对校园进行全面的美化升级,营造校园景观环境;持续开展“书香校园”建设活动,营造方便多样的书香环境;重视校园网络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开展设计,建立先进的校园网络环境。
二是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打造幸福制度文化。制度是管理的有效工具,是保证质量的铠甲,学校秉承民主治校原则,在老师充分参与的基础上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常规管理制度、教学考核评价制度等,充分调动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打造幸福课程文化。构建了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幸福百花园”课程体系,形成七个类别100门课程,包含“无围墙”课程、学科融合课程、体验课程、社团课程等,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四是推进课堂改革,打造幸福课堂文化。我校积极开展“互动共生”课堂改革,以区重大教改项目为载体,组建改革小组,鼓励教师开展课堂改革实践,尊重改革成果。
五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打造幸福人文文化。通过定期谈心谈话,设立意见收集处理机制,时时了解老师们的工作情况和工作需要,让那个每个老师都有存在感、尊重感、价值感。
四、特色发展——聚焦“内生式”发展的新样态
将“内生型经济”、“内生型发展”的概念迁移到教育领域,我们同样惊喜地看到新样态学校也必然是要求“内生式发展”的,即去挖掘、去发现,从传统、历史、学校整体建筑布局和校园景观环境中,寻找学校发展的特色“基因”。“特色”是衡量一所学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有特色的学校,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学校特色建设也是提升学校知名度、打造学校品牌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办学的生命力,是推动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我校从自身特点出发,大胆探索和实践,锐意进取,着力抓好学校特色建设,形成了五大特色教育品牌项目分别是:创客教育、艺术教育、足球教育、悦读教育、仪式教育。
一是创客教育。学校通过创客课程建设、与校企合作等方式推广创客教育,培育优秀创客团队,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
二是艺术教育。学校通过开放式艺术教育理念,一方面借助承办大型活动,让师生在更大的舞台上锻炼;一方面挖掘社区、文化中心、艺术场馆等资源,把学生艺术教育延伸到校外。
三是足球教育。加大校级、班级联赛组织的力度和高度,同时尝试开发小学各阶段足球教学的相关教材。
四是悦读教育。完善悦读课程的校本教材,实施悦读进社区、悦读进家庭等活动,营造“三位一体”悦读环境。
五是仪式教育。进一步丰富仪式教育活动,在常规仪式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类型多样的“多彩班级仪式”,争取达到“一班一课程”。
特色发展,让我们学校拥有了自己的名片,大大提升了知名度,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提升了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准,部分经验已在兄弟学校中得到推广。
五、教师共长——滋养教师团队的新力量
教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体与主导者,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实践与变革者。在层次众多、类型多样、学科众多的现代教育体系中,无论是推进因材施教还是要做到有教无类,无论是追求人格陶冶还是要重视知识完备,无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无不需要教师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高超的教学能力、高尚的师德修养、不懈的专业追求、无私的奉献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