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校创新实践教育改革与课程思政的研究

高校创新实践教育改革与课程思政的研究

作 者:张国轩 胡一博 雷乔治 奚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广东 深圳 518000)

 摘   要: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近年高校创新实践教育课程不断涌出,课程比例逐年提高,但是创新实践类课程的授课仍然以知识和技能作为唯一的教学目的,而理论课程和课程思政则结合的非常好,因此也需要考虑将创新实践类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有些高校已经逐步开始探索在基础实验课中加入思政的元素,是非常好的开始,而高校创新实践教育也需要改革和创新,将课程思政带入课堂,实现从理论课到实践课的一贯式的课程思政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拥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我们对自己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同时,构建自己的文化形态是必然的需求,如何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思政教育,是当今中国大学的政治任务。
一、课题背景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中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高校思政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中国工科高校中的佼佼者,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中,这就意味着不仅要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要把思政工作隐形穿插到其他课程中形成协同效应。
创新实践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系统、全面的工程实践训练,与理论课程互为补充,与后期企业实习相衔接,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课程相比较,创新实践类课程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升应用水平、学习工程知识、形成职业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讲述创新实践类课程时,教师们往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为学生讲述专业知识,尚未和思政理论相结合,导致学生认为学会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即可,对工程素养、工业时政和思政理论兴趣不高。这一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当代形式下的教学的需要。在以后的创新实践教学中,应加大专业知识教育、实践操作培训与思政理论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一方面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
本课题通过创新实践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方法,拟解决创新实践类课程中的这些问题:
(一)拓宽学生的时政认知。工科类的实验教育往往偏向于实践,缺少与时政的融合。创新实践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更好的认知现代工业的先进技术,使专业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相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
(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在不断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是创新实践类课程由于其专业性质,导致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较少的融合爱国教育。工业强则国强,培养新一代的工科人才,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教育,使学生理性爱国、创新强国。
(三)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以往的创新实践类课程往往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对工程师素养的相关教育。在创新实践类中加入工程素养的相关课程,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在思想上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
二、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课程思政围绕课程中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言传身教,在每个课程细节上体现课程思政,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思路:
第一,学习国家思想政治,顺应党和国家的领导。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需要更新思想,跟上时代步伐,充分学习国家和政府的核心指导思想,紧紧跟随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领导,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思想政治的学习要在课堂内外集中体现,并不断强化,让学生始终不忘初心,稳步前行。
第二,了解国家方针政策,跟随时代步伐。时政往往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只有不断了解时政,结合时政发展个人知识体系,提升专业技能,才能跟上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方向。学生不能只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当今时代不断变化,时局瞬息万变,技术和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日新月异,学生如果仍然只局限在学习陈旧的知识,对时政没有了解,势必等毕业后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社会脱节,仍然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再造,背离了高等教育的初衷。
根据以上思路需设计合适的课程创新方法,让课程和思政能有机结合,提出以下几种方法,在课程设计和授课过程中使用:
(一)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工科创新实验类课程思政教育现状,首先学习优秀的实践教学方法,同时要根据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和对应的解决策略。
(二)教育观察法。在教学和培训活动中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考察,研究如何设计实验能提高学生兴趣,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授课能提升教学效果,解决学生对思政教育兴趣匮乏的问题。现场的走访调研也是必要的,实地考察其他高校的创新实践类课程的开设情况,是否有课程思政的元素在这类课程中应用,这些都是在创新实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三)行动研究法。在教学过程中,研究者同样充当实际工作者的角色,通过学生在听课及操作过程中的互动与反馈,不断修正研究过程中的偏差,达到一种良性循环从而改善教学质量,解决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四)经验总结法。通过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和客观反馈,结合问卷调查,进行归纳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完善创新实践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
(五)课程评价法。通过学生对课程的评教及心得报告了解课程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提高,哪些地方需要持续发挥,在后续的课程迭代中增补合适的内容,以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
结束语
每个高校教师都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类人才的重任,本文研究的内容希望能通过在创新实践类课程中加入拓宽学生的时政认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等思政元素,让更多的高校教师来思考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系,让课程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更加有兴趣,让学生所学知识和思政认知都得到全面提升,让开展的各类课程和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同时也能将理论课程思政、实验课程思政、实践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形成一贯式的课程思政体系,让这个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稿[N].新华社,2016-12-08.
[2] 李华光,安菲菲.“电工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风》,2019年17期:43.
[3] 李青雯.工科类院校推行“课程思政”的阻断力与突破点[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2期: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