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影视课教学的价值之思
作 者:刘 佳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66100)
大
中
小
本文为2020年青岛市社科基金项目《疫情下青岛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研究》(QDSKL2001019)研究成果;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研重点项目《慕课背景下影视文化类通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 摘 要: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影视课教学,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时代责任,也是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需要。从中国优秀影视作品中挖掘红色文化蕴涵的审美价值、精神价值和育人价值和时代意义,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内容,积极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融入高校影视课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影视课教学;价值之思
自2018年起,在深入贯彻学习十九大精神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国内众多高校陆续开始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建构起全课程育人的协同教育格局。作为高校文化艺术类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类通识课程始终遵循审美教育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诉求,通过揭示中国优秀影视作品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其中,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主旋律影视剧创作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助力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积极推动新时代红色文化创造性融入高校影视课教育之中,对于传承并发扬红色文化精神,引领当代青年的思想文化取向,探索“课程思政”的改革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丰富影视课教学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在培养高校青年中的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历经革命战争的洗礼以及改革建设的磨炼,从而积淀升华而成的精神品质。其包含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在内的红色精神,蕴含着坚定理想、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等精神内涵,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等特征,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影视艺术的视听综合特征使其成为现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影视作品也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者先后创作了《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地道战》《红旗漫卷西风》等一大批红色题材的经典影视作品,影片中弘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精神,教育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极大地影响着新中国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和发展。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环境的变革,红色文化的内涵也不断与时俱进,融合并沉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以来的红色题材影视作品从主题建构、人物塑造、视听呈现等方面都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国际化的叙事视野和现代性的艺术表达,对于大众尤其是年轻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展现党和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建国大业》《建党大业》、军旅题材电影《战狼2》《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以及展现中国发展巨变的《厉害了我的国》《我和我的祖国》、展现英模光辉事迹的《钱学森》《李保国》等一大批优秀影视作品,有效地培育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具有培根铸魂、凝聚共识的重要美育价值。
新时代红色题材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2]为共同的价值追求,讲求故事叙述和人物刻画的真实感和典型性。电影《战狼2》中的孤胆英雄冷锋,面对非洲的战乱,他不忘军人的使命,孤身营救身陷战火中的同胞和难民,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大义合二为一,彰显出新时代下中国军人的英雄本色,红色的革命英雄主义传统在大银幕上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传记电影《钱学森》展现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面对祖国的召唤,坚拒美国政府的威胁和诱惑,毅然回国投身于“两弹一星”的自主研制之中,与一大批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一起呕心沥血地守护祖国和平的砾砾傲骨,彰显出红色的爱国主义情怀下理想信念的坚定力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则是聚焦于大历史背后的无数平凡奋斗者,开国大典上排除万难保证电动升旗成功的林治远、香港回归谈判中分秒不让的外交官安文彬、将奥运开幕式门票送给汶川地震孤儿的出租车司机张北京等等,这些小人物的身上展现出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勤劳勇敢、团结拼搏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面貌,具有一种崇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可以说,新时代的红色文化正是凝聚在这些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社会安定、个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银幕形象之中,更是彰显于这些人物身上所体现的深入骨髓的爱国情怀、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义不容辞的担当精神之中,体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定力和文化自信,契合了人民群众的心声,也契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从而引发了观众尤其是当代青年的广泛心理共鸣,进而唤起年轻人的崇高信念和普遍情感。这些优秀的红色题材主旋律影视作品也使得新时代红色文化自然融入到高校影视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将人生理想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将开拓创新与文化传承相统一,促进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
二、引领青年价值追求 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审美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于美的艺术的欣赏,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成为培养全面型人才的关键。文化艺术类通识课因其独有的内容优势,成为开展高校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成为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对于影视类通识课的教学来说,通过带领学生观看优秀影视作品,让学生们感受影视艺术的审美价值,在视听享受的过程中领悟影片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念,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和道德水平。在这一过程中,红色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为影视教育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启迪,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对于培养大学生们的爱国情怀、理想信念、和谐人格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首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 3]爱国主义是引领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旗帜,作为未来参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储备人才,大学生们应当心怀明确的爱国意识、坚定的爱国信念和强烈的报国情怀,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三部曲讲述了党的光辉历史中的三件大事,更展现了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为新中国的成立奔走奋斗、不畏牺牲的生命赞歌,见证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奋勇向前的抗争历史,彰显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书写着红色文化的精髓,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砥砺前行、艰苦奋斗,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其次,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当代大学生作为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网生一代”,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所以,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2018年,反映当代共产党员英模事迹的主旋律电影《李保国》上映,该片讲述了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35年扎根太行山,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用科技的手段帮助10万多农民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展现出新一代知识分子敬业奉献、造福于民的奋斗精神。影片的人物塑造真实丰满,故事情节生动感人,使学生们在了解时代楷模事迹的同时,逐步树立起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的理想信念。
最后,以培养和谐人格为目标。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拥有良好的心智和健全的人格。“和谐人格具有主体性、生命性、差异性、创造性和发展性五个方面。”[4]充分挖掘中国当代优秀影视作品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们和谐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2019年上映的电影《古田军号》从一个少年红军号手后代的第三视角出发,讲述了1929年古田会议前后,毛泽东、朱德等青年革命领袖们带领红四军坚守信仰、逆境突围、坚持不懈探索革命出路的历史征程。影片在生动再现历史的基础上,凭借精雕细琢的镜头语言,独具匠心的叙事手法以及去脸谱化的人物刻画,充分满足了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使学生们仿佛跟随着银幕中的人物走过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在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中获得对自我行为的反思和重塑,不断完善并形成和谐人格,并且进一步明确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应当充分地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影视课教学中来,使学生们在观摩红色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深刻领会以爱国主义、坚守信仰、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等精神为内核的红色文化精髓,继而传承并发扬红色文化精神,坚守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的思想品格和道德修养。此外,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作为主旋律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示范性展现,有利于引导学生们自觉树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意识,向着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不断进取。
三、创新影视课教学方式 丰富思政内容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此后,在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指导下,自2018年起,国内众多高校陆续开始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高校影视类课程作为文化艺术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影视教育与德育、文学、历史、艺术、心理学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利用优秀影视作品的内容资源进行审美教育活动。其中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充分调动红色文化资源、发扬红色文化传统、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为中国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内容供给和思想引领。
借助于新媒介技术的有力支持,国内多所高校探索并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方面在课堂上通过对于优秀红色影视作品展播的形式,让学生们沉浸在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之中,充分认识和理解中国当代红色题材主旋律电影的艺术特色和美学表现,以及所彰显出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并且利用互动式多媒体设备,建设起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翻转课堂”,通过主题报告、小组讨论、个人演讲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体性和创新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引领者,在这一过程中,深化了学生们对于影视内容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体悟,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贯穿于影视教育的始终。另一方面,还应有效利用以移动智能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介传播优势,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优质资源分享、撰写影视评论、建立互动留言专区等方式,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学中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深入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实现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三者统一”,[6]从而形成课程育人的良好效果,实现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探索和实践,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所谓“智育求真、德育求善、美育求美”,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人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影视类课程教学始终遵循审美教育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诉求,通过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以及对中国优秀影视作品所蕴含的红色文化精神的充分展示,使新时代红色文化能够创造性融入高校影视课教学之中,让学生们在感受影视艺术的视听魅力的同时,发扬红色文化传统,传承红色文化基因,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将个人追求融入祖国发展中来,从而达到全方面育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宏森: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磅礴力量[N].人民日报,2020-07-24(11)
[2]吉蓓:《立德树人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光明网》[EB/OL].2019-11-04 https://theory.gmw.cn/2019-11/04/content_33291606.htm.
[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公开发表[N].人民日报,2015-10-15(01).
[4] 郝英杰、赵治、王集令,《谈红色影视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中国高等教育》[J]2008年第10期,第33-34页.
[5]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 吉爱明 魏晓亮:新时代美育如何培根铸魂[N].中国教育报,2020-08-02(3)
作者简介
刘佳,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