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作 者:袁 璇 (江门市农林小学,广东 529000)

 摘   要:首先,要让他爱上书;其次,要让他爱上发言;再次,要帮他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最终,要让他知道你喜欢他。

关键词:离异家庭子女教育
学习对于一个无自觉性的孩子来说,就算他的父母成天坐在旁边陪“太子”读书,也还是件让人抓耳挠腮的事情。更何况是一个既无自觉性,又缺乏管教的孩子呢!他,就是小逸。一个在我接班的头一天,原班主任就“隆重”向我介绍的本班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小逸,三岁时因父母离婚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庭。他随父亲生活,每周只能与母亲见上一面。初与小逸接触,他的模样长得可爱,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铜铃似的声音,一下课就“飞”到我身旁跟我聊天,或帮着擦黑板。如果撇开学习不谈,我可以给他的表现打90分。可一接触到他的学习呀,就仿佛有几十条虫子在我脑袋里钻来钻去,头痛!谈到他的语文考试成绩,非但不合格,还名列班级倒数第一。下课时还龙精虎猛的,一上课整个人就蔫了,最喜欢趴在桌上装睡。家庭作业吧,本子怎么带回家,第二天一早“原封不动”地带回来,连简单的抄写生字也不做。打电话给家长,家长竟然说:“啊,他说没作业呀!”为了补齐作业,他没少被我留堂。经常是我在教室里陪留,他的奶奶在学校大门口等候。
我曾经数次想找他父亲谈清楚关于教育子女的责任,可小逸的奶奶说她儿子每天起早贪黑,整天都在外面打工,晚上八九点钟以后才回家,哪有什么精力管孩子的学习。如果接到老师的投诉电话,充其量也就是一顿打,打完也就完了。奶奶自己也没文化,只能煮煮饭,洗洗衣服。对于小逸的妈妈,他奶奶闭口不谈。后来,我从原班主任那儿了解到小逸的父亲不喜欢儿子离妈妈太近,每周只允许见一次面。要谈到让孩子妈妈管学习,那也是不大可能的事。唉!父母离婚,最可怜的还是孩子。
面对眼前这个难啃的“硬骨头”,我一时之间竟想不出有效的办法来。显而易见,想依靠小逸的父母来帮助解决孩子学习上的困难,是很难行得通的;而单凭我无休止地留堂,也解决不了小逸在学习上面临的根本问题。外因虽起作用,可内因却是关键。要想转变小逸的学习态度,关键还得靠他自己。最终,我在不断地尝试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帮扶策略。
首先,要让他爱上书
如果让他爱上书,语文就学好了一半。小逸很喜欢听我讲故事,一下课就围着我转。我讲《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一些经典故事,还经常跟一些同学讨论里面的人物,他都听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我拿着刚买的一本《昆虫记》在班上念。下课后,他跟我商量能否借给他看。我大方地借给了他,并告诉他看完了整本书再还。他很高兴,一下课就拿出来看。好几个同学都羡慕地围着他,他十分满足。书看完了,还书时我让他讲其中的一个故事给我听。没想到,他竟然讲得绘声绘色的。为了鼓励他读书,我又大方地借了一本《成语故事》给他。第二天下课的时候,又让他讲个成语故事给我听。老师的书又新又好看,故事又多,还不用花钱;讲一个故事给老师听,老师还高兴得不得了,小逸有了一种终于吸引了老师的成功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我确信,自己找到了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为了鼓励小逸阅读的兴趣,我一次次地借课外书给他,甚至专门为了他,多跑了好几趟书店。渐渐地,我用一本本课外书“吊起”了他的“胃口”。书籍的力量是神奇的,它竟然让小逸的腰杆挺直了不少,说话流利了许多。
其次,要让他爱上发言
上课爱发言,语文也就学好了一半。由于爱上看书,被表扬的次数多了,小逸的学习热情也跟着高涨了不少。上课逐渐坐端正了,有时甚至还举手发言。虽然他回答的都是些简单的问题,但我的表扬却是大大的,甚至是有些夸张的,因为我知道他迈出这一步不容易。后来,逐渐点他回答有点难度的问题,再后来,点他回答有点深度的问题。只要答案粘上一点皮毛就予以肯定。渐渐地,在回答问题上他小有成就感,对于语文课感兴趣了不少。我成功地“打开”了他课堂上的“嘴”,唤回了他神游天外的思想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再次,要帮他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爱看书、爱发言,但不动手写字,不完成作业,终究还是不行。为此,我帮小逸安排了一个特殊的同桌——他的邻居小龄,一个学习认真、责任感超强的女生。每天放学之前,小龄都要检查他的家庭作业是否已登记完毕。等到第二天一回校,又专门检查他的作业是否已完成。如果小逸偷懒,不做作业,等回家后只要小龄一见着小逸爸爸,就会向他告状。这个办法效果还不错,小逸终于在挨打和做作业这两件同样让他难受的事情上,明智地选择了后者。但是,如果遇到作业难了点儿的,小逸宁可摆在那儿。这下轮到我“上阵”了,凡是有难度的练习,我就放学后留下来先和他分析讲解,辅导他完成,做完后还跟他当场打个大“√”。简单的题目,则留给他回家去做。由于作业已在学校完成了一半,还打了“√”,简单的就不大好意思不做了。后来,他终于尝到了交齐作业的自由与快乐,而我也终于“开动”了他的手。
最终,要让他知道你喜欢他
没有什么比知道被老师喜欢着更让学生雀跃的事了。小逸虽然平时看似大大咧咧,其实内心深处极为敏感。他的眼神告诉我,他渴望得到更多的呵护。我心里明白,也在努力地做着:下课了,我拉他过来聊天;活动课上,我主动找他下跳棋、打球;有时还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膀以示鼓励;有时甚至拉着他,去找欺负他的人“算账”……我发觉他跟我越来越亲近,谈话之间笑容也越来越多。渐渐地、渐渐地,我“走进”了他的心。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作为班主任,当面对着小逸这一类特殊学生时,唤醒自尊,鼓舞自信,远比简单地提补成绩更为重要。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颗向上的心。只要我们能给予细心地体察、耐心地帮助、真心地呵护,他们终究会感受到这份特别的爱,并用实际行动回应我们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