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作 者:章纪岳
(乐清市柳市镇第八小学, 浙江 温州 325604)
大
中
小
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学改革也在持续进行中,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有了新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其发展的应用趋势也愈发多样化。其中包括多媒体、微课、慕课等教学的手段,对于创设趣味课堂、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入课堂探究、广泛拓展知识面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教学,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中的引入确实具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质量提升
前言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很少主动地去思考和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教师也清楚地认识到在语文课堂中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本文就围绕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展开讨论,为各位教师提供一定借鉴和思考。
一、结合多媒体技术,创设趣味性语文课堂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清楚的是,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的语文课堂,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或者形式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索和学习,进而全面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比如,在进行四年级《观潮》一课的学习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做好相关的预习工作,询问学生是否能在头脑中想到大潮涌来的画面,部分学生说自己能够想到;接着,教师再为学生播放在网上找到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直观地感受到潮水来临的波澜壮阔和磅礴气势,教师在播放完毕后,再询问学生这个实景和自己想象的是否一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自己看大潮视频的感受与文字融合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后,及时启发和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河流的热爱之情。
二、开展直观化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师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探究,以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研究,将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理解的内容挑选出来,并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或者微课等手段,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具体化,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难点内容,以及语句的鉴赏与分析。通过这种直观化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也是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能够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比如,在进行《幸福是什么》的教学时,很多学生会对这种较为抽象的内容感受不太深刻,也缺乏一定的联想能力,很难将“幸福”与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瞬间联系起来。教师就可以将自己在平时里收集的班级里学生互帮互助的视频、照片等呈现在大家面前,还可以呈现学生写给父母、朋友的信等,通过生活中这些点滴的细节,激发学生去主动发现和思考在身边的满满的幸福,并思索之前自己为朋友、父母或者朋友、父母为自己带来的幸福的感觉,进而引导学生懂得感恩、懂得珍惜。
三、提升创新性思维,深入课堂内外探究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就要了解这些手段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多媒体辅助的语文课堂,从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出发,发挥出集视听为一体的作用与优势,进而营造直观的教学氛围,也让学生感受这样生动、轻松、充满趣味性的语文课堂,并在此氛围中开展学习。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也能感受到学生如果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语文课的学习,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而且词汇练习、写作表达、朗读能力等方面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有效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帮助语文教师搭建起高效的语文课堂。在这种环境中,也能够不带压力地进行自我感受的表达,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的交流,学生在提出自己质疑的同时,教师也能了解学生的观点和存在的疑问,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比如,在学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一文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我国解放以来出现的一些文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家的纪录片,并借此来询问学生:他们有什么样共同的特点呢?学生们会回答: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都在某一领域做出了贡献,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人,等等。接下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那么我们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向他们学习呢?学生们会说:好好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课下,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留一个小作业:写一写自己敬佩的某个人,在他身上我们能学习到什么精神?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有效引导课内走向课外的探究。
四、借助现行的资源,拓展知识面广泛储备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教师还要立足教材的内容,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利用具有丰富教育教学资源的网络和多媒体等来对教学的课堂进行拓展,既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所提升,培育并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对此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爱好的内容等基础上,在图书馆、网络中搜索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地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文学知识,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塑造、传统民俗中积淀的文化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广泛的文学素养。比如,在学习过《观潮》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内容进行视频内容的推荐,让学生们观看钱塘江大潮、长江浪潮、海水涌动等不同浪潮的状态,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和雄伟,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还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储备更多的相关知识与经验。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教师要开拓思路,更新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在教学中,并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将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而科学、合理地建构语文课堂,给学生一种更喜欢、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学习语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时代的优势,以更主动的态度参与到语文知识的探索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纽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晶.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应用[J].读与写,2020,17(35):64.
[2]边巴普赤.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读与写,2020,17(2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