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对话中提升 在对比中感悟 在定位中收获 ——浅谈语文专题阅读教学总结课中互动展示的提升策略
作 者:宁玉婷
(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广东 511300)
大
中
小
摘 要: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展开,有关专题阅读教学的尝试有很多,笔者在此就本学期本人公开课《品辞令 寻逻辑 得妙法——向古人学一点说话技巧》专题阅读总结课,结合教学实践和评课意见,进行教学反思,并谈谈专题阅读教学总结课中互动展示环节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专题阅读总结课;互动展示;多文本对比阅读
随着《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也紧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展开,并立足我国课程改革现状,提出“学习任务群”理念,而专题阅读教学是其中一种实现途径。语文专题教学是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有共同元素的文章提取出来组成专题,确定专题名称,根据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将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整合,使文本学习有一种逻辑上的连续性,在教学实施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1]在本学期,笔者所在备课组便开展了多个专题阅读,如王维诗文专题、爱国诗文专题、向古人学一点说话技巧专题等,以必修课本为依托,选用经典文章,让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发现事物的联系,在对比阅读中总结规律,培养个性化的阅读思维,提高专题阅读能力。
其中,专题阅读总结课是专题文本教学价值和专题教学主线的梳理归纳,是学生内化专题主题内容的平台,更是学生课外延伸、外联生活的载体。如何提炼出能够让学生在专题阅读中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依托超越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的互动展示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放飞畅想,延伸生活,是专题阅读总结课设计的重点。笔者本学期公开课《品辞令 寻逻辑 得妙法——向古人学一点说话技巧》专题阅读总结课便是基于这样的尝试。本节课以初中篇目《晏子使楚》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师生共同探究《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陈情表》三篇选文中的触龙、烛之武、李密的经典语言,梳理三人的说话思路,归纳三人共同的说话技巧,并在课后作业运用到教师设计的不同生活情境中,以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其中,师生在互动展示中对文本的阅读分析,梳理归纳出实际有效的经验,是学生自身内化、外联实际的关键。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分篇目展示体现三个人语言智慧的重要句段,让学生阅读并结合作品背景和上下文,多问“为什么”和“怎么样”,分析说话人的思维逻辑及说话技巧。学生基本可以通过展示的句段内容,分析得出三人的说话思路:烛之武是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分析利弊;触龙是聊家常表关心,再引入话题,分析道理;李密通过说悲惨身世打动对方,再从国策和自身立场入手说道理,提出忠孝两全的解决办法,最后归纳出三人的说话技巧:以利诱之、以历史离间之、以情动之、以理服人、情理相融。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明确,但师生互动环节中,语言探究不够细致,使学生未能完全深入文本,而且阅读环节时间过短,也使本节课少了点语文味道。回顾整节课的流程,结合评课老师的意见,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提升互动展示的效益,让学生的生成立足文本,以在探究思考中超越文本:
一、开展多重对话,让专题主线内容更突出
互动展示的环节其实就是多重对话开展的过程,除了师生对话,还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抓住时机进行多向对话,可让专题主线内容更突出,文本探究更深入,专题收获更实在。
(一)教师与文本对话:前瞻研究,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
专题教学通过多文本学习,以侧重某一个话题或主题的达成,但文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为让学生在互动展示中更深入地探究文本内容和专题主题,知道更多的“为什么”,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有必要提前和文本对话,引导学生寻找理解文本的信息,或提供方便学生理解文本的信息。如《陈情表》中的“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涉及到晋武帝当时为安抚百姓采取的国策孝治,若教师不点拨补充,学生难免疑惑李密为何突然褒扬晋武帝的国策,或以为李密只是为了讨好晋武帝,而忽略此时他是在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说话策略。又如李密提到“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教师若不引导学生明白李密对晋武帝新朝的作用,学生是会疑惑区区一个贱国战俘为何能得到晋武帝多次征召,便不能领会李密在表中的卑微、谨慎。当然,正如《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老师首先要提前深入研究专题内容,才能在与文本、学生对话中,有更为清晰准确的判断。
(二)教师与学生对话:精准点拨,就疑难处达教学点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谈到:文本的“教学点”就是文本的关键点和学生的疑难处的重合,是可以形成共识的,换言之,不管是哪位老师教学,带领学生学习的内容是趋同的。本专题主题是“向古人学一点说话技巧”,“教学点”应该是文本中人物的语言智慧。而在专题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个性化的,无法预设的,教师应适时精准点拨,尤其是要把握学生文本解读的疑难处一同探究文本的“教学点”。如学生在解读烛之武“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句话时,产生过疑难,不能领会说话人的意图,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第一段中郑伯迟用烛之武的内容,思考一个普通老百姓怎样的开场白才能让敌军国君愿意继续听他说话,又加上烛之武实来求撤兵却让秦君继续攻打郑国的矛盾点,学生便理解到烛之武此时正是运用了以退为进的说话技巧,实现了通过语言分析获取语言技巧的教学点。
另外,教师还要培养“用件”思维,让学生联系实际,尝试超越文本。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曾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王荣生教授也说过:把课文当作“用件”,学生应学会“用”文章内容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因此,为了更贴合“向古人学一点说话技巧”这一教学点,笔者也在谈到李密开篇述说自己悲惨身世时,提及劝说别人常用的示弱原则;在分析到触龙用自己儿子和赵太后求共鸣时,提及到当说话氛围比较紧张的时候,可先说说两人的共同话题,进而才深入说话话题等说话技巧。
(三)学生与文本对话:巧用朗读,创设语文学习场
本节课在互动展示环节中,虽然分析内容是人物语言,但却缺少了体味、体验的环节,若此时教师可以创设品味语言、体会语气的“场”,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不断思考,主动发现、感受语言魅力,尝试理解和表达,才能领会人物的说话意图,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和能力。如可让学生尝试以烛之武的身份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这句话,读出烛之武表面处处为秦君着想的担忧、着急;还可以触龙的身份读“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这句话,让学生感受到触龙作为一位爱子的老父亲的深情;还可以李密的身份读“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感受李密在晋武帝面前表现的那份着急、无奈。
二、细化文间对比,让多文本在细读中见相通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专题阅读实质是一种群文阅读,文间对比更容易文本细读,文本细读也让不同文本的共通点得以显现。三篇选文同是有关说话,却涉及到不同的说话人物、场合、对象、结果等,可引导学生从有关说话的不同方面细读文本,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在对比阅读中形成自己有关说话技巧的观点,并个性表达:
三、文内字词定位,加强对文本内容的感悟
在文本对比得异同中,字词的定位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也是学生学会表达的模仿、迁移的载体。如在学生分析烛之武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句话,是让秦君通过历史明白晋君不可信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朝”、“夕”二字,用一对反义词突出晋君背信弃义速度之快;在学生分析《陈情表》第一段内容时,抓住“茕茕独立”、“零丁孤苦”等词,感知李密如何用成语突出其悲惨身世。品味关键词,领会关键字词所传达的意境,从而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不仅可以让帮助学生培养语感,而且也可以让课堂增添语文味。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说:语文教学,不是教人学会相信,而是教人学会思考。专题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创新,需要改变的不仅是教学和学生,能从中学会思考的,也不仅是学生。教师,作为改革的实施者,课堂的设计者,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不断思考,创新课堂;不断成长,引领学生。可以说,专题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你我坚定地向前走!
参考文献
[1] 吴慧丽.吴泓专题教学在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温州大学,2017:9
[2] 王荣生. 帮助、指导学生打开审美的窗户———曹勇军老师《最后的常春藤叶》课例研习[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18(04):35-41.
[3] 吴怀美. 对比阅读,让思维向纵深生长 ——《诺贝尔》课教学偶得[J].小学教学研究,2018(05):52-54.
[4] 蒋萍 黄晓冉 李培茂 梁凡胜 李迷兰.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专题阅读教学的研究[J].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四卷)暨第十四届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基础教育“十三五”规划课题会议论文编(议题三:课堂有效教学实践),2018(14):516-526.
[5] 陈琳. 做阅读的点灯人——高中语文教学引入“群文阅读”方法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4):3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