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作 者:温久安
(山东济宁梁山县赵固堆乡第一迁建小学,山东 济宁 272626)
大
中
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文创作观。的确,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写作的要求是不同的,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国是一个诗文的国度,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给我们留不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然而,现在的中国农村,由于各方面原因,推行素质教育,启发学生心智,尤其是提升被称作老大难的作文,仍不容乐观,但农村的小学教育,也并非寸步难行,无处着手。在这里,仍有其一般的必然的规律和途径,现简作探讨。 一、培养细致谨慎的观察能力,善于总归纳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人类作为一般动物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视听感觉的社会化。人不仅能对外界存在的客观事物进行细致,而且能够把观察到的对象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把人的本质力量融进观事物中,使它带上人的感情色彩和主观意向,从而呈现出一种人化的美感,在这里,人作为一种审美的主体,需要把自我力量和主观的感情赋予一定的形象。这时,观察就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也可以说是培养人的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观察客观事物的形态,颜色,质地等基本要素,被观察者有机地掌握,从而为以后的写作做了必要的准备,观察是写作的第一步,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观察,才能使自己的写作内客有话可说,不至于似是而非,犯主观臆断的错误。清代文学家沈复在其《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中写道:余忆意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它深刻而形象地道出了对于童年时代的小学生来说,观察的重要性。
观察对象的范围很广,既可以是现实中具体的人和事物,也可以是社会现象,社会活动,从中把握具体的形象,分析出内在的规律。
我们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时候,可以以小及大,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整体的来进行,如要观察一座花园,可先从一朵花来观察,花的颜色,形状,层次,花瓣,花萼,花冠,有天其它昆虫像蜜蜂等的光顾,花在整个植株中的位置,与本株其它花叶的关系等等,并进而把握植株在花园的位置,怎样与其它花木相互映衬,协调,最后从整体上观察整座花圆的特点,布局。
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观察的目的在于对人,物,现象等有一个明确而清醒的认识,并进而引起内心的感受。当人痛过感官,以心应物的时候,情感也就随之被激发起来。我们在感受大千世界的过程中,常常是情意满怀,感慨无限的。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于海。是说通过感受,激发了人的情感。平时我们说真情实感,才有真情,培养小学生作文,首先要让学生在事中蕴含自己的感情,只有如此,才能打动人,吸引人,教育人。
丰富的感情,来自于情感教育,我们可通过几条途径来进行。
首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感情。这样,就从整个人生的意义上给学生指明了感情的方向,这种数育方式,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成为经常性的工作。
其次,进行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数育,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留下了丰富而又精深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批判地继承,并将之传授给学生,使他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内涵,从而在学习生活,立身处世等方面,合乎我们民族的行为规范,我们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第三,应着重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涌现了和正在涌现着许许多多的典范人物,他们有的为了祖国,甘酒青春,有的献身科教,默默无闻;有的投身体育,奋勇拼搏......鲁迅先生说:“中国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才托起一个灿烂辉煌的中国。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伟大人格,永远散放着迷人的光辉,他们和那些所谓的‘星’们,正像太阳之与骆驼,星辰之与萤火,在他们面前的‘星们’黯然失色,引导学生把心中的榜样树立为英雄志士,科教名人,将会对他们的人格起到积极的熏陶作用。
然而应该说,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步进步,相辅相成,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把自己的感情有机的外化到自然景物中,并与之融为一体,犹如蜜水相融,胶投漆中,景中含情,情中有景,然而要注意的是作者在将情感外显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节制,或者从另一方面说,要与情感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流于纯抒情,甚至成为声嘶力竭的叫喊。
三、掌握写作技巧、学会修改方法
一定的行式与内容,离不必要的技巧与方法,倘若有了好的材料,酝酿了丰富的感情,却没有好的技巧来表达,甚至用了拙劣的方法,这就犹如猪吃香蕉,暴殄天物。写景有写景的方法,叙事有叙事的技巧,写人有写人的格式。然而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是要灵活运用,这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去揣摸,去体会。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把一篇文章一次写成,总要经过必要的修改。有的书上说哪位古人或作家之不加点,一气呵成,其实他也是经过了一番事前在头脑中的加工和修改。唐时贾岛有一句:三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这形象地说明了文章修改的重要性。传统作文教学一般是学生做老师教。这一方面选成了老师的过重负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肯定。叶圣陶曾有一句著名的话“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给学生必要的修改方法是很重要的。一篇作文学生写好草稿后,先指导学生逐字逐句推敲,并教给一些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后,让学生比较前后异同。使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心,“原来我也能写好作文!”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写作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中有意识流和无意识流之分,当人对外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到所关注的事物上来,一旦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必然会渴望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时教师再适当的加以点拨,学生很快就会进入到一种创作的状态中来。学生的兴趣也需要多方面条件的具备方能形成。首光他们要对写作有一定的足够的认识,其次要有环境或情境的激发,再次,外在的形式契合心理机构,使他们满足了写作如需要,这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对作文的浓厚兴趣。及时加以引导,形成一种习惯,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达到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理想境界。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尚需大家批评指正。应该说尽管农村在硬件设施,教育投入等方面与城市相比,有着显而易见的缺憾,但就现状而言,农村却也有自己的优势:广袤的原野,有没得自然风光,丰厚的人文景观,淳朴的乡风乡情。这一切都为农村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且前代文学家对于乡土题材的描绘也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借鉴。可以说,只要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能够恰当的加以利用,按照写作自身的规律去学习和实践,农村小学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会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