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问题的思考
作 者:甘 露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300270)
大
中
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16号文件)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即有目标,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坚定思想理念,扎实基础知识,具有创新思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栋梁和人才。 从上述文件精神可以看出,对大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专有人才。这也就要求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对人文关怀更加重视,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诉求之一,但是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情况方案,人文关怀是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是对人的各方面的人性化的关怀。因此,可以肯定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和有效方式,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诉求之一,在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并加强人文关怀,确保思政教育质量,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这也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一词,首先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其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通过认同人的价值发挥人性的光辉,并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自由和谐发展。人文关怀的核心内涵是对于人的精神生活与关照,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对人的尊严人性予以最为有效的关切,从而肯定人的价值和人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人文关怀,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热情,通过有效的沟通互动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观念、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全面发展。
二、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增加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一) 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在需求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在现阶段的高校育人工作中,在完成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余,有更多的教师发现,学生也需要更多的精神慰藉,通过有效的人文关怀,可以满足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学生在高校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学生人生中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在高校进行有效的学习后就要走向社会,并做出人生很多重要的选择。在这个重要的时间阶段,高校的学生内心还没有成熟,在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还有很多自身缺陷。与此同时,高校的学生在学业完成之后,就可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较重,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如果在思政教育中不融入人文关怀思想,则很难满足学生现阶段的精神需求,思政教育工作也会无法有效开展。
(二) 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成果
现阶段社会的各种意识形态纷繁复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其影响。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将学生的个人观念进行有效的管理,统一思想认识,会大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而通过人文关怀理念的融入,就要求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学生对于受教育内容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有效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分析
(一)注重人文关怀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要要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对高校学生教育教学活动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精神。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为本,以学生为主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到现阶段学生的思想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更加具有独立性,且更加追求自我,更加富于冒险和创新精神。对于社会中的热门事件和敏感政治问题也更加关注,只有通过此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融入科学发展观理念,注重对学生的人文主义关怀,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育形式,才能够满足当下科学发展观对于高校教育教学形式模式的要求,确保事项政治教育成果。
(二) 注重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的需要
社会的进步以及时代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社会人才,也要面临来自全球各个国家人才的激烈竞争。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能进行有效的创新,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高校的毕业生则很难应对来自社会、市场、行业带来的压力。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理论与时间相结合,进行更具创新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效的人文关怀,可以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更加具有目的性和趋向性,满足当下高校学生个人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并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社会环境。
(三) 注重人文关怀是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校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往往忽视学生的真实感情需要,造成部分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缺乏有效动力,通过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有效的人文关怀对于培养人塑造人和完善人的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过程中,通过有效融入人文关怀,更加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成果以及教学效率提升。
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怀不足现状
(一)缺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正确认识。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予以了高度重视,并着力将人文关怀落实到教育工作当中,然而有的教育工作者却缺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正确认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解与看法产生了误区。具体表现在很多教育人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工作时考虑不周全,认为其仅仅是对学生生活、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关心与指导,而政治引导以及道德培养方面有所缺失。也有的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对学生心理与精神状态的关注,大部分工作是围绕着学生精神需求的满足开展的,而忽略了思想政治的教育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工作流于形式目前,很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由于缺乏实际意义,导致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形式主义的存在,在教育实践中更多的是宣传、评比,对外在形象与政绩工程予以更多的关注,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并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其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策略
(一) 秉持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人文关怀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授课过程中,秉持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人文关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人文关怀的最为核心的内涵就是要以人为本,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就是要通过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真诚面对学生所提出的困难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措施,从而获得更多学生的信任。在思政教育授课过程中,要深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去,积极掌握和了解学生学习政课程的思想动态,对于出现的思想问题,要通过积极引导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等多种方式,改变学生的错误思想观念,劝诫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提升思政教育的教育教学成果。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要勇于改革和创新,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个性的个体,应该对其个性进行梳理和总结,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确保思政教育的教育成果。
(二) 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文关怀素养
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主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直接决定了整个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因此,必须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文关怀素养,才能够有效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使教育工作人员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围绕学生展开教育工作。同时要树立积极平等的教育观念,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使学生的自尊心、人格以及需求得到关心,对学生予以足够的尊重。再者,还要不断强化人文关怀角色意识,站在这一角度,不断反思与总结,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六、结语
思政教育在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确保思政教育的教育成果,应该将人文关怀理念更加有效的融入到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的在校生活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和学习态度。这就要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处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提升思政教师的人文素养,秉持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人文关怀,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心态,与时俱进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通过思政教育的思路创新,提升思政教育的教育教学成果,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