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弱势群体学生不良心理分析及对策

弱势群体学生不良心理分析及对策

作 者:原 娟 (荣成竞技体育运动学校,山东 264300)

 在学校有这样一些学生,家庭不够富裕,成绩不够突出,人缘不够好,他们不会成为校园生活的中心,而且离中心越来越远,很少有人关心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这些学生习惯于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埋在心底,将平淡和无奈挂在脸上,逆来顺受是他们的共性,但心理承受一旦到了极限,自虐和暴力是他们最常见的选择。这就是校园中的弱势群体,维护校园稳定需要关心弱势群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一神圣的使命要求教师去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到弱势群体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被爱遗忘的人,才能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那么弱势群体学生有什么样的心理特征呢?怎样探寻他们的内心世界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特征
自我实现的需要与自身条件的反差带来行为的不稳定性。弱势群体学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们渴望成功的欲望比他人尤烈,但自身的条件决定了他们与社会成功的典型相距甚远,因而他们不敢宣称自己的理想目标,唯恐被他人知道后遭到耻笑。当想到自己的理想时,表现出的是刻苦学习;当担心自己的动机被他人知晓时,表现出的是散漫;当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很难实现自己的追求时,表现出的则是对社会的叛逆甚而仇恨。
被尊重的渴求和得不到承认的矛盾带来了偏执和过重的心理防卫。弱势群体学生有自己的人格,希望得到被人尊重,成为他人注视的中心,但很少有人去听他们想法的实际,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信心产生怀疑。因而他们时而表现出的是自尊心过盛,受不得半点伤害,他人对自己言行举止的任何反应都会认为是对自己的讥讽,于是为维护尊严,奋而还击;别人对自己的言行没有任何反应又会认为是对自己的蔑视,于是就采取措施有时甚至是过激的行为,以引起别人的重视;时而又表现出极度自卑,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一无是处,别人对自己的任何态度都是合理的、应该的,不善于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善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归宿和爱的需要与校园生活中的边缘身份的反差带来了对集体生活既渴望又游离于集体生活之外的矛盾心理。弱势群体学生的心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集体,渴望得到集体的接纳,希望能为集体做一点贡献。他们有归宿有爱的需要,但自身的能力使他们无法成为集体活动的组织者,也无法成为集体活动的中心,他们只能成为集体活动的被动参加者,成为集体活动的看客,人越多的时候,也往往是他们最无聊、最寂寞的时候,从而产生对集体活动逃避和消极抵抗心理。所以不到关键的时侯,弱势群体学生对集体的热爱就不会表露,尽管这是他们真正的想法但更多的时候,他们表现的是对集体活动的冷漠。
心理脆弱是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特征,而消极和偏激则是他们的行为特征。只有阳光和温暖才能使冰雪消融,也只有爱才能慰藉弱势群体学生伤痕累累的心灵。这种爱由教师的责任感所产生,以教师的知识为积淀,而表现出的则是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关切和尊重。
二、做好弱势群体学生心理工作的措施
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少一些精英意识,多一些平民意识。教师组织教学或课外活,要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分派任务时,多给弱势群体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完成,让他们有集体离不开他们,他们可以为集体做更多贡献的归宿感;活动终结评价时,多表扬他们取得的成绩,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成就感。
在日常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少一些权威意识,多一些民主意识。弱势群体学生自我评价偏低,缺乏自信心,又有怕交往、怕讲话的闭锁心理。作为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和风细雨的、宽松的民主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个别谈话时,教师应面带微笑,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学生感到面前的这位老师可亲、可信,从而敞开自己的心扉。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时,教师要有一种平等意识,既要锦上添花,又要雪中送炭,将自己的爱心和精力更多地撒向弱势群体学生。教师万万不可戴有色眼镜,对成绩好、家庭条件好的学生重点辅导,另眼相看;对弱势群体学生不闻不问或态度粗暴,一遇事则先入为主,不作调查,不分是非,大声呵斥。这样即使学生有过错,也不愿接受,反而会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结,对集体产生排斥的心理。教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应实事求是地分析,不横加指责,也不偏袒姑息,让学生感到社会处处都存在公平和正义,从而树立正确的立身处世的准则。
在弱势群体学生遭遇挫折时,多一些同情和帮助,少一些漠视和责难。弱势群体学生在遭遇挫折时,习惯于退却和压抑自己,由于心境郁悒,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不平衡。这样既伤身体,而一旦爆发出来,又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性。因而教师要做的不是在学生行为爆发时去压制,而应是在学生遭遇挫折时给予帮助和支持,既要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郁结在心头的烦闷得到宣泄,而达到新的平衡。更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挫折观,在遭遇挫折时,不颓废绝望,主动地去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将挫折变为前进的动力,做生活的强者。
教师的行为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将会引导所有学生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平等相待,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弱势群体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
做好弱势群体学生的工作,还须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结合起来。人的一生中总要遭遇各种困难和挫折,总会遇到坎坎坷坷,而弱势群体学生不同的是,由于家庭和自身的因素,他们的困难会更大、更难克服,这就需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引导弱势群休学生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把生活的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引导弱势群体学生认识到太阳只有一个,太阳做不到,做星星也无妨,关键是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从而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和成才观。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化解弱势群体学生业已形成的心理障碍。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相配合,使弱势群体学生具有达观的个性, 健康的心理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