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谈小学音乐新体系教学法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谈小学音乐新体系教学法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 者:方茴茴 (浙江省温州市昆阳镇练川小学,浙江 温州 325400)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育能够起到的美育和德育作用愈加重要,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不断优化调整教学方法,建立适合当前教育需求的音乐教学新模式势在必行。小学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初级阶段,对于其审美基础的建立和审美思想的渗透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小学音乐新体系教学法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作出了相关论述,希望能为有关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对策
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众所周知,音乐具有审美、认识、教育和娱乐的功能,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教化学生的心灵,同时也能够有效丰富其生活情趣,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健康、积极。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重视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能够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推动其音乐综合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小学音乐教师需要积极学习音乐新体系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全面开展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并不断提高审美能力。
一、突出聆听教学,全面强化感知审美
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艾伦科普兰说过,如果你想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聆听更重要的了。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需要重视对学生聆听习惯和聆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调整身心的前提下走进音乐的世界,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例如,在学习歌曲《摇篮曲》时,教师首先需要指导学生静下心来聆听,如通过闭眼聆听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乐曲中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对音乐所描绘画面的感知,逐渐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情绪,这样学生能够迅速想象出一幅在静谧的夜晚,小宝宝在轻柔的音乐中,安稳睡在摇篮中的景象,偶尔露出甜蜜的微笑,将《摇篮曲》的情感充分体现出来,进而强化其对音乐审美的感知能力。同时,在聆听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带着问题听,这样有意识、有目的地聆听,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仔细、全面地了解歌曲的要素,从而对歌曲产生更加强烈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在教学歌曲《小青蛙找家》时,教师可以先让每位学生在纸上写下三个关于这首歌的问题,如“小青蛙为什么要找家?”、“小青蛙是怎样找家的?”、“小青蛙最后找到了家吗?”等等,这样能够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以帮助其找到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聆听方法,从而在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效率和质量。
二、突出演唱教学,全面强化表现审美
歌唱教学是培养少年儿童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充满趣味性、启发性的演唱教学能够让孩子们的歌唱更具有感情,从而在培养去歌唱能力的同时,也引导其领略到音乐的美感。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突出演唱教学的内容,进而不断强化学生的表现审美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根据歌曲的内容预先准备故事、生活场景、多媒体课件等,使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到情境中,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歌唱过程中饱含感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蒙古地域的大草原,并重点表现蒙古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如骑马、射箭、摔跤、放牧等等,以及每到节日就会穿上传统服饰载歌载舞,这样的画面能够让学生看到牛羊成群、水草肥美的大草原,也能够体会到蒙古人们的勇敢、勤劳、热爱生活的品质。然后再带领学生进行歌曲的延长,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歌曲的意境,不仅激发了其对歌曲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增强演唱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将其审美能力通过演唱充分表现出来,进而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三、突出营造氛围,全面强化人文审美
人文性是音乐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在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进而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通过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营造贴切的美感氛围,让学生不断收获音乐学习的喜悦。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重视与学生情感的交流,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不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出错时,及时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只有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给予学生如沐春风般的温暖,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同时也能够充分体现音乐教学中的人文审美。再如,在教学课文《布谷》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布谷鸟在春天鸣叫的视频,视频中还包含着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回暖的明媚景象,不仅有含苞待放的花朵,同时还有绿油油的草地、天空中蒙蒙的细雨等等,这样能够带给学生多种感官上的刺激,从而使学生享受到不同方面美的熏陶,进而不断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另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激励。音乐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良好时机,而评价是引导学生不断进步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加广阔的表现舞台,并不断挖掘学生的闪光之处,使学生能够在音乐的学习中充满自信,不断体验学习的快乐。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音乐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享受艺术、培养审美,感受音乐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卢.新体系音乐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年轻人,2020,(6):177. 
[2]杨萍.新体系音乐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北方音乐,2019,39(18):188-189. 
[3]武媚.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20,(10):221-222.
[4]黄晚星.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路径[J].魅力中国,2020,(17):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