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思政视域下田径训练课程育人路径
作 者:苏礼屏
(潮州市高级实验学校,广东 潮州 521000)
大
中
小
摘 要:体育课程锻炼能够锻炼学生的体魄、培养学生的优良的习惯和品性,有了良好的体魄与优秀的品性,才能更好的接受其他课程的学习,实现全面而健康发展。中学阶段的田径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田径训练时,必须在注重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对于学校育人目标的促进和完成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田径训练体育课程出发,研究在思政视域背景下育人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思政视域;田径训练;体育课程;育人路径
不论在哪个教育阶段,体育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塑造学生品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毛泽东曾在《体育之研究》中特别指出了体育课程中,德育与智育发展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卢梭等人同样对于体育育人的重要性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当今时代,学校应当对体育课程蕴含的内涵本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理解,明白在体育训练中,肢体动作不仅要作为一种载体而存在,不论是田径训练课程还是其它体育课程,学校都应积极探索思政方面的育人路径,更好地发挥体育课程中育人育德的力量,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一、思政视域下体育训练课程育人的必要性
中学阶段的体育训练活动类型丰富,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训练空间。比如1000m或800m的田径训练就对学生在身体素质和思想意志方面具有较高的考验,如果学生意志不够坚定、良好的思想品性较为薄弱,就无法更好的挑战自己、战胜困难,如果学生再缺乏平日的体育活动锻炼,那么很可能由于身体的原因导致无法正常完成田径训练任务。还有在有关田径训练的接力赛中,学生们如果思想政治理念不过硬,缺乏相应的团队精神与拼搏理念,那么就不可能在田径接力赛或者其他体育赛事中取得好成绩。
实践证明,田径运动可以从生理和心理多个角度对学生起到磨炼思想品质的作用,是开展各类体育活动的基础。在思政教育背景下,学校应当将体育训练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有效契合,在强化育人效果的同时,在共发展共依存的道路上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信念,规范学生的言行,提升学生由内到外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1]。同时在思政视域下,探索有效的田径训练育人路径,对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坚持不懈、进取拼搏、提升信心、团队协作等优良思想品德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作用。
除此之外,田径训练课程主要在户外开展,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考验,在这种条件下对学生开展思政育人工作,可以更好的使学生快速融入于田径训练中,从而保证田径训练发挥良好成效。将思政教育与田径训练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与竞争意识。
总之在思政视域下,体育方面的育人建设要以学校为主阵地,将田径训练与育人思想建立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为将来的体育育人提供更多契机,促进学生全方面健康发展。
二、思政视域下田径训练课程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结合田径训练课程特性,加强育人思想渗透力度
田径训练课程与其他体育类训练课程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是以跳、跑、投掷为主要核心内容,从时间、距离、高度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量,训练方式与其他体育类课程相比较为单调乏味,一个田径项目大多数是通过学生的日复一日的练习才能做到熟练掌握。与其他如篮球、足球等体育训练课程相比,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趣的消极情绪。面对这样的田径训练特性,学校与教师应当在平日的训练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学生共同结合田径训练课程的特性,找出田径训练应具有的正确练习方法和应培养的正确思想理念。
田径训练作为体育课程中最基础的内容,教师应当牢记肩上担任着的重要的思政育人的责任,根据每位学生和训练特性,避免出现学生由于思想作风不端正而中途放弃训练或者运动量不达标的情况,最大限度发挥育人的影响力。比如,在田径训练中的重复跑训练课程就是一个较为枯燥的训练过程,它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应当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加强育人思想的渗透力度,在学生进行重复跑时,教师应将有关重复跑的技巧、知识、规则传授给他们的同时,在他们训练的前中后时间段将体育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文化渗透于其中,帮助学生培养优秀品德、树立良好作风,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增强师生沟通意识,使思政内容逐步渗透
田径运动由于所含项目类型较多,每个项目的训练方式和比赛形式也大相径庭,学生们会因此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情感。比如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可能由于运动量偏大,产生思想变化,甚至想方设法去逃避训练。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当具备一个优秀的育人意识,将育人理念始终贯彻于田径训练过程中,避免只是单一的传授田径体育知识,自然有效的渗透相关思政教育内容。
教师应当发挥体育教师的带头作用,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以耐心的态度对他们加以关心,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同时了解他们的问题成因,在这样一种恰似朋友的关系之中,用自身严谨、丰富、科学、合理的思政育人思想对他们进行及时感化,帮助学生解决在田径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同时,帮助学生提升战胜问题的信念。也在提高学生田径训练水平的基础上也强化他们的思政意识。
(三)构建评价机制,深化思政育人意识
除了要对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进行培养深化,在思政视域下健全相关训练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在树立良好学风的同时,应当对育人的模式进行不断优化,完善田径运动训练相关的考核制度,从而达到田径训练教学预期成效。
由于田径训练包括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违纪行为、不配合团队行为、因自身情绪影响他人的行为都会关系到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在考核制度方面,学校除了要对学生的田径专业成绩进行评定外,还要将学生在日常训练中的表现纳入到考核机制中,具体规范性考核机制可以采用对学生心理状态及时追踪、调查问卷、询问身边同学等手段进行抽查,并通过学生对学校育人机制的评价,帮助学校进一步完善田径训练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考评机制在育人方面的引领、监督、激励作用。
(四)根据田径项目设立专题研讨,撰写有效思政育人素材
由于田径训练项目本身就具有良好的思政教育功能,教师这时可以根据田径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学生的思想情况,因材施教,在思政研讨课题的推动下对学生们进行专题教育,增强思政教育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说服力,从一点一滴中增强学生思想体育道德水平,在专题研讨过程中探索出有效的育人路径。
比如,在中长跑田径训练项目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开展顽强理念、吃苦耐劳精神培养的专题研讨;在跳远助跑起跳训练项目中,开展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果断勇敢精神培养的专题研讨。
除了开展相应田径运动项目专题研讨外,学校可同时组织教师开展相关互评互动的机制,将思政育人作为重点考核内容,打造良好的田径训练育人氛围,全面发挥田径训练课程在思政视域下的育人功能。比如着重引导教师主动撰写相关田径训练课程思政育人的素材,通过引入相关田径运动体育名人的材料如刘翔、史冬鹏、周文秀等,利用“名人效应”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政观,发挥育人策略成效。
三、结束语
田径训练课程中,开展相关思政育人教学活动是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与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思政育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加强育人管理和对教师的思政育人思想培训力度,在有效的育人教学机制下,发挥田径训练课程的德育功能,强化学生的正确思想观念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崔艳华,于洪霜.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院校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J].广东教育(职教版),2020,(7):7-10.
[2]梁荣相."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18):136-137.
[3]赵飞燕.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途径研究[J].科技风,2020,(17):37-38.
[4]赵富学,陈蔚,王杰, 等."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4):80-86.
[5]李东海,王泽燊.健体育魂,突出特色:融合学科特点的高校二级学院体育思政育人体系构建探究[J].科技风,2020,(17):46-47.
[6]张象,张露,杨力源, 等.课程思政理念下体育人物的体育精神演绎 ——以《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5):249-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