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语文阅读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作 者:贺胜利1 刘晓华2
(1.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陕西 西安 710054 2.西安爱知中学,陕西 西安 710043)
大
中
小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落实和渗透,我们的教学也开始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语文和历史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的联系,文史结合也是我们的传统。高中历史教材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一定的转变,逐渐地趋于文学化,高考也逐渐地开始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语文阅读的思维,从而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本文就语文阅读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语文阅读思维;历史教学;应用探究
历史课程一直在进行着不断地改革,相较以往,更加侧重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认识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所以高中历史教学可以从语文阅读思维出发对学生展开教学,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从阅读到思考再到针对性训练,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本文就语文阅读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希望能够给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一些启发。
一、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现状
1.学生做历史材料题得分不高。每一次的试卷分析,我们都会发现学生做历史材料题时得分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材料看不懂,无法获取有效信息。但是语文老师却提到学生在做语文阅读题时,答题准确率却比较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学生为什么不把语文阅读思维应用到历史学习中呢?其实不是学生不想,而是学生不会进行这种跨学科的知识能力转移。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这种知识技能的转化培养?有没有现成的方法与技巧?问题是关于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等文章特别多,但都是语文或历史学科学科内学生阅读思维如何训练的研究,而关于将两门学科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章(方法、技巧)却没有,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全面性。
2.学科教学指导方向不明。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要认识到阅读思维在一个人成长进程中的地位。新课程下,课程不再是封闭的、固定的已有“知识”的传达和灌输,而是师生一起构建起来的,它不是结果式的,是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由此,教学中关于学生思维的养成和训练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任何人以任何方式代替。只有养成学生的思维,才能重新回归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他们的学史技能?我认为,当前的课程改革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学校教育就其自身而言,原本就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成材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思维。
二、高中语文学科阅读思维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育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修订后的新课标又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提出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可以说,思维能力与品质培养应该成为也已经成为当下高中语文教育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而语文学科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思维特别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注重质疑性阅读的训练。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质疑能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多层次多方面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阅读新体验,从而造就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第二注重创设情境,培养主动性思维。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悬念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温故可以知新,语文教师常会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功夫,能让学生克服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积极运用有关旧知去探求新知。如此,学生在情境和问题的“诱引”之下真正从容地“触”到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精彩处,让学生觉得“有意义”或者“一点都不难”,在新情境、新问题的吸引下迅速进入新的学习进程,和作者思想产生共鸣。这样学生的认知心理才会积极活跃起来,思维的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三、“文史一家”,阅读促进
(一)教师的讲解和学生阅读进行结合
在历史教材中会涉及到很多史实部分的内容,针对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但是涉及到了具体的历史概念还有一些理论的知识时就可以让教师去进行讲解,在课堂中就应该采用这样一边读和一边讲的方式,这才符合学生高中阶段的认识特点和规律,让学生可以把具体学习到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思考进一步转变为抽象的知识,认识到学习的规律。比如在学习高中历史工业革命相关的问题时,里面会涉及到珍妮机故事还有瓦特和蒸汽机故事还有火车诞生等等这样的史实内容,然后让教师进行自主的阅读,然后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工业革命和历史性作用相关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和理解工业革命创造出来的生产力,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是如何让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
(二)在高中历史课堂中阅读和思维活动要进行结合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有学生的特点提前设计好相关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才能够去思考问题,才能够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真正的对知识进行内化,提高学生整体的历史性素养。比如在学习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时,这篇文章的主线就是让学生去探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规律性问题的认识,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派别中代表人物在和西方学习的时候所学习到的内容存在的差异性,并且深入地分析都产生了什么样的历史性的意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跟着这个主线去进行问题的思考,在阅读中去探究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在近代这段历史时期向西方学习的一个具体的过程,同时能够在一边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到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够了解其具体的历史影响。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分析问题和比较、归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状态,进而获得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在历史教学中完成适当的历史习题练习
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所以有的时候在遇到了比较复杂性问题的时候,或者需要挖掘本质内容或者探究一些规律的时候就会变得不知道如何去思考和处理。那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还是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帮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这些知识,从而可以弥补简单阅读的一些缺漏,进一步去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要去设计科学性的习题,要让学生去练习,通过学生练习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情况,学生阅读能力达到的标准。比如在学习到高中历史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异同问题的时候,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共性个性还有继承发展等多个关系。那么在课堂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反复的去进行练习,通过练习强化对知识的印象和意识。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除了学生自主阅读和教师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之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引入更多的练习,合适的练习,让学生通过有效的练习完成阅读思维的进一步运用,从而提升自己解决历史性知识的能力,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让学生获得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深化落实,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作为教师要能够学会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借助和语文学科的相似性和互补性,让语文阅读思维可以更好的去解决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养。本文就语文阅读思维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策略,希望能够给到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一些启发,全面的渗透和落实语文阅读思维,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克翀.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之我见[J].宿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2]刘春生,方红平.历史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3]邱晓辉.历史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J].内江科技.2005年S1期
[4]何观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师道·教研2013年第0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