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 内在规律、促进方法与途径

高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 内在规律、促进方法与途径

作 者:权万里 (长春市九台区第四中学,吉林 长春 130507)

 摘   要:高中生需要面对很大的升学压力,大部分高中生每天都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理论知识学习上,因此对行为习惯比较忽视,但是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对高中生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高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进行积极纠正,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助力。本文对高中生良好习惯养成的规律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提出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途径,以供高中教师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良好行为习惯;规律
引言
行为习惯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还能为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提供助力。高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三观的阶段,如果能够在高中阶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对高中生的未来升学或就业产生深远影响。
一、高中生良好习惯养成的规律
(一)内驱力规律
心理学家认为内驱力是推动个体养成行为习惯的动力。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受外化力量影响就会形成个体内驱力,个体内在特质能够对内驱力的形成产生影响,引导、触发和鼓励等因素和内驱力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高中生的个体能动性和表现欲望都比较强烈,十分希望受到关注,而行为习惯的形成会受到引导、触发和激励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高中教师应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情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高中阶段学生的的生理和心理都逐渐走向成熟,对情感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且往往会对情感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期待。高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性格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但是他们还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学业和生活的共同压力下,有些高中生的情绪和情感就会变得反复无常,进而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还有一些高中生能够将压力变为动力,而且在高压中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高中教师通过有效引导和疏通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
二、高中生良好习惯养成的促进方法和途径
(一)引导学生对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
行为习惯能够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产生直接影响,作为高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召开关于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上,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大胆表述,还可以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进行讲述,然后由其他同学做出客观评价,通过评价学生能够对自身的行为习惯情况进行充分认识。高中生已经能够对事情的好坏进行分辨,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性,促使学生积极的纠正自身不良行为。
(二)用耐心和关爱来引导学生纠正自身不良习惯
不良行为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因此,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也需要时间和过程,作为教师一定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高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行归纳,然后引导学生对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挖掘,并对不良行为导致的负面影响和危害进行认真分析,最后才能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应用耐心和关爱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对自身的不良行为进行改变,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教育和帮助。
(三)利用模范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将学习和行为习惯都优秀的学生树立为班级模范,模范生能够在学习和行为习惯方面给予其他学生激励,而且对其他学生有着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模范生的影响下,其他学生就会积极的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模范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努力追赶,如,将班级中遵守纪律好好学习的学生树立为班级模范,其他学生就会将其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努力方向,从而促使其他学生也形成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此外,模范生还能让其他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能够及时进行改正。如,很多高中学校都会举行班级之星和校园之星的评比活动,等到评出最终结果后,很多学生都会不自觉的将自己和他们进行比较,从而能够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模范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教师的言行举行也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教师应对自身言行举止进行严格要求,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促进作用。
(四)利用良好外部环境的熏陶作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外部环境能够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改善,利用良好外部环境的熏陶作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一,高中学校需要对校园环境进行改善,提高校园环境的整洁性和有序性,并在校园楼道等醒目位置放置名人格言和文明提示语,以此来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规范,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第二,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重视校园卫生,对细微事情也不能忽视,并对学校的学风和校风进行整改,在校园内形成严明的校风校纪,同时还要认真检查学生的仪表和出勤情况,将检查结果和班级量化考核成绩进行挂钩。通过创建温馨洁净的校园环境,并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细化和完善,为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创造条件。
(五)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引导和疏通
高中生面临着高考和升学的巨大压力,在巨大压力的影响下,有些高中生就会产生情绪。作为高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情绪状态进行实时关注,对于情绪状态不好的学生,教师需要进行引导和疏通,并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情绪问题进行总结,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规律,以此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行为习惯能够对高中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高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并对不良行为的危害性进行充分了解。通过用耐心和关爱来引导学生纠正自身不良习惯、利用模范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利用良好外部环境的熏陶作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引导和疏通等,可以实现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史莉莉.高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2):84.
[2]任烨.试析高中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办法[J].中国文艺家,2019(1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