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做一把“心”的钥匙
作 者:陈冬梅
(五华县示范幼儿园 514400)
大
中
小
摘 要:俗话说:“育人先育心。” 面对特殊的儿童,我们教师要做一把细心、爱心、恒心的钥匙,掌握开“锁”方法,开“锁”规律,才能了解孩子、读懂孩子、喜欢孩子,才能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叩开孩子的心扉,倾听孩子的声音,才能让孩子阳光、自信、健康成长,才能有绚丽多彩的教育风景! 关键词:爱心;钥匙;心灵;孩子
近来,经常听到家长或同事说“现在的孩子很难教。”“现在的孩子真是捉摸不定,时而开心大笑;时而放声大哭;时而和小朋友为争夺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时而独自躲在角落里自言自语地玩着什么……”。想想自己班里的孩子也有类似这样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几经观察和探讨,是因为我们没有了解孩子,没有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的规律。
俗话说:“育人先育心。”要想孩子阳光、自信、健康成长,我们只有读懂孩子,了解孩子,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随时随地,每时每刻做一把“心”的钥匙,叩开孩子的心扉,倾听孩子的声音,就会收获绚丽的风景。
一、读“心”先懂律
陈鹤琴说:“儿童教育是一门科学。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3-6岁的孩子懵懵懂懂的,行为多种多样,而且总是很好奇。所以,在幼儿园里经常会发生幼儿和同伴打架的事件,或是时哭时笑,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自我意识正在发展,学会了用攻击来保护自己的“利益”,用苦笑来引起人的注意。教育者无需过分担忧,只需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渐渐地他们就能学会用适当的方法处理了。再如,孩子喜欢说谎,一般来说,学龄前后的孩子尚未拥有明确的道德观,在他们的认知能力范围中,并不清楚“真的”与“假的”、“对的”与“错的”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在他们的世界里,只要能让自己舒服、高兴的事就是“对的”,而能避免父母生气与责备的事就是“好的”。所以,教育孩子不应该只看表面的东西,要去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掌握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方能对症下药,正确引导。
二、开锁须有方
幼教名师应彩云说,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幼儿教师要有一颗爱孩子、能读懂孩子的心,带着敬畏的心,为孩子有尊严地成长创设合适的时机。在实践中探索孩子的规律,结合实际,正确引导。
2018年,我担任小班,班里有一名小男孩非常特别,开学第一天,天气炎热,他穿了件薄薄的长袖上衣,手袖处有好几处破洞。当看到这一幕时,我真的惊呆了,心特别疼!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难道他的家庭生活很贫穷?刻不容缓,当天下午离园前,我就了解到了:他是留守儿童,父母离异,爸爸常年在外打工,由奶奶负责,身边还有两个姐姐,一个读中班、一个读大班,这两个姐姐在班里也显得格格不入。当我了解到这些时,我仿佛能理解白天的情况:当同龄人会说短句的时候,而他还处于说学字的阶段,除了会叫奶奶,就只会说单个字:好、饱、喝、爱、“妹”(客家话表示不要)。他除了语言发育缓慢,还存在其他问题。
第二周的一个早上,阳光明媚,微风,大家都穿着短袖、短裤,而他穿上了长裤和两件上衣。在进区游戏前,我帮他把外边的上衣脱下。户外活动的时候,他没有选择大玩具进行玩耍,而是在过小桥处左右扭动身体,我走到他身边,仔细一看,红红的一大片,像是痱子,看到他的表情,仿佛我身上也有痱子一般,就像是蚂蚁咬人似的,又辣又痒。于是,我迅速找园医确认,确认是痱子。我想他奶奶担心他着凉,穿衣多了结果却捂出了痱子。随后,我就用凉水帮他敷痱子,并不停地换洗毛巾,舒服些了,他也就开始去玩了。
吃饭的时候他不是用调羹舀,而是用手抓,直接把饭抓到嘴里,经过老师的提醒和帮助,他才慢慢地学习用调羹舀,用那不协调的动作慢慢地给自己喂饭,其他孩子的桌面都是几粒饭粒,而他的桌子是满满的一大片。
手工活动,经过20分钟的努力,孩子们的手工作品出来了,大家都高兴地要把手工作品带回家给家人看,而他直接用手把作品揉成纸团丢在地上。
当大家排队轮流玩或轮流领取东西的时候,他总喜欢插队,请他排队,他便会发出“啊……”的怪声抗议。离园的时候,孩子们会坐在椅子上静静地等待着家长的到来,而他总喜欢走来走去,或者在地上翻来翻去。
上厕所、洗手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孩子们的投诉:东东他撞我。我仔细观察过,他喜欢用肩膀去碰撞他身边的人。于是,我温和地跟他说:“走路的时候,别碰撞其他小朋友,他们会疼,下次别这样了哦。”他听完后,竟哇哇大哭!
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儿童,该怎样才能走进他的心里,帮助他成长,避免以后成为被排挤、被嫌弃的对象。我沉思着,搜索着……
工作中,我尝试着应彩云老师的话,敬畏他,并慢慢让他走进我们的生活世界,为他创设成长的机会。
当要排队的时候,我把他请到身边;当饭后准备散步,同伴小浩见他许久穿不好鞋子,主动帮他,他笑眯眯地说了声发音不太准的“谢谢”时,我朝他竖起大拇指;当其他孩子离园后,他帮忙收拾椅子时,我笑着对他说:“东东真是个好帮手!”并拍照保存,在集体活动时,让全班孩子学习他爱劳动的习惯。
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坚持着,再忙也不忘和他互动,拉拉小手、讲讲故事、玩玩游戏……
也许我一个个细小的动作让他感受到了无限温情与尊重,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他开始排队了;每当吃完饭的时候,他总会去拿纸巾收拾他的桌面;在有事情的时候,他会走到我身边用简单地词语、动作和我沟通;当我有事耽搁迟到园时,只见他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抱着我的大腿,说“老师,你终于来了!”
这些事,使我想起了这样一则寓言:一把大铁锁锁在门上,一根坚硬的铁杆使劲地撬着锁,可就是无济于事。一把钥匙来了,它那瘦小的身躯在锁孔里轻轻地一转,锁开了。铁杆不解地问钥匙:“为什么我使劲都撬不开锁,而你是那么轻轻一转,锁就开了呢?”钥匙笑着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教师被誉为“铸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幼儿期的小班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过上集体生活,这是他们生活中的转折点,对于陌生环境,他们会感到害怕、无助,会用哭闹或不参加任何活动的方式把自己的心扉锁起来,将老师、同伴拒之千里之外。这时,老师是做一把钥匙开启孩子的大锁,还是做一根野蛮的铁棒毁锁呢?毫无疑问,我们要做一把钥匙,一把懂心的钥匙,巧妙地打开孩子的“心锁”。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只有我们做一把细心、爱心、恒心的钥匙,掌握开“锁”方法,开“锁”规律,才能了解孩子、读懂孩子、喜欢孩子,才能让孩子阳光、自信、健康成长,才能有绚丽多彩的教育风景!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2]何泗忠《不让学生跪着读书》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4
[3]李群锋《儿童行为心理学》古吴轩出版社 20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