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问题及破解对策研究
作 者:邹亚明
(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石城镇荻洲小学 437500)
大
中
小
摘 要:应用题教学历来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针对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对策;破解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数学应用题之中常包含着较多抽象且隐秘的数量关系,如果学生不具有较强的审题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便很难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兴趣与积极性。为此,深入分析与研究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难点及突破之策极为重要,能够为学生后续更为顺利地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问题设置导向比较僵化
目前,教师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问题设置方面、结构和形式方面都比较固定,甚至有些应用题与当前的实际发展相脱节,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导致学生只能采取固定的思维方式和僵化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二)教育语言表达相对枯燥
现阶段,小学数学应用题在语言表达方面依旧使用单一枯燥的语言,无法充分发挥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得学生对于应用题的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到年龄方面的影响,对于自身比较感兴趣的事物才会投入较大的积极性和热情,而丰富生动的语言表达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传授解题方式沿用陈旧
当前,学生在具体的应用题解题过程中使用的是固定的解题思路,没有多角度、深层次地对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创新性思维方式和扩散性思维的应用更加少。而且,在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到应用题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忽视了对应用题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的重视,使得二者相脱离,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对于问题的解决往往是通过传统的、固定的方式解决,最终使得教学和学习效果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不浓
由于应用题相对较难,需要学生在掌握数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思维进行分析推理。有许多学生在应用题学习中找不到科学的方法,慢慢地就会丧失学习应用题的兴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实际上,这些学生大多时候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信心。
(二)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认知度不强
随着新课程改革,新型的小学数学教材在应用题方面改变了许多。新教材当中的应用题不再像以往那样单独分为一章,而是将应用题分散到例题分析和课后练习题中。同时,新教材中的应用题题目多用图画表示,条件与问题往往包含在画面中,并且还增加了题型种类。教师对教材研究不透彻,就会出现就题解题、思路不清等问题。
(三)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成熟,在教学中不敢让学生自主地去思考、去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提高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尚不成熟,但是通过自主思考,他们仍然可以独自解决一些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让学生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知识点,掌握解题思路,提高教学效率。
三、应用题解题障碍的突破之策
(一)传授审题技巧
想要让小学生正确地解答应用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审题,将题目中的核心问题、重要条件找出来,逐渐养成拿到题目后马上分析与审查的习惯,所以教师应传授给学生有效的审题技巧。以分数应用题为例,审题之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将分率相关的句子找出来,明确标准量和比较量的分率,这样学生就可以正确地列出解答应用题的算式。如:小轩在超市买了 18 个口香糖,其中六分之一是蓝莓味的,其余的是薄荷味的,请问小丽总共买了多少颗薄荷味的口香糖?此题的标准量为“1”,比较量为“1/6”,其算式应为:18×(1-1/6)=15(颗)。当然,针对不同类型的应用题,教师要分别为学生列举典型的题目,教给学生不同类型题目的审题技巧。相信通过长期的努力,学生拿到题目之后,就会采取正确的审题方式,灵活而准确地解题。
(二)找出解题的关键
有些小学数学应用题虽然十分复杂,但只要探寻到解答的关键,就可以明确其与隐含条件的关系,进而顺利地解答问题。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之后,学生的解题思路会越来越清晰,解题思维也会越来越明确,能彻底突破思维定式,彻底从以往的解题思维混乱的状态中走出来。具体而言,想要达成准确找出问题突破口的教学目的,教师就需要采取示范教学法,让学生对解题的整体思路及步骤进行了解,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应用题解答能力。比如在学习完平均数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其出示这样的应用题:小熙、小烨、小磊一起去摘草莓,平均每人摘了 32 个,其中小熙摘了 30 个,小烨摘了 28 个,请问小磊摘了几个?在解答此应用题之时,教师先不要去直接解答,而是要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思考时间:平均数是如何求得的呢?已知平均数可以得知什么?这样学生一下子会找到此道应用题的突破口为“平均”二字,从而根据问题顺利求出答案。相信通过教师这样的示范教学之后,学生在下次解题时会养成找解题“关键”的习惯,明确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思维。
(三)加强对学生解题习惯的培养
教师只有加强对学生解题习惯的培育,才能够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确保学生今后的应用题解答过程更加得心应手,有效突破应用题解题障碍。第一,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积累解题策略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积累多元化的解题策略习惯,并对适用的范围进行总结。如针对路程类的应用题,可以运用画线段图的方式,顺利找出数量关系与相互之间的关系,提高解题的质量及效率。第二,加强对学生计算和书写习惯的培养,即从开始学习解答应用题的那一刻起,就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和计算习惯,以此来减少应用题解题失误的情况。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促进了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模式的彻底改变,也要求教师把教学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明确目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改变机械性教授的教学现状,为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具体而言,为引导学生突破数学应用题学习的难点,教师要改革应用题指导手段,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应用题解题思路的训练,建立高质量的应用题教学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