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新型家校协作模式的实验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新型家校协作模式的实验研究

作 者:初君玲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 264300)

 摘   要:积极心理学主张用积极的态度来解读人的心理现象,以积极的品质和积极的力量为研究核心,利用心理学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充分挖掘个体本身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鉴于初中新课标的要求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双重需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依据,采用“家校积分卡”这种新型家校协作模式,有助于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认知、积极情感、积极行为,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帮助个体在生活中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应对挑战,享受幸福充实的生活。

关键词:积极品质;家校协作;家校积分卡 
一、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以来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它致力于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重视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1]。随着心理学的理论进步和社会现实的需求,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新发展方向,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各个领域之中。在教育教学领域,积极心理学也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不过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积极心理学在中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还不够深入,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思想,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开发科学、有效的家校协作模式,充分调动影响个体发展的各种积极力量,促进学生积极品质的养成,还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与尝试。 
二、积极心理学对家校协作教育的现实意义
有研究表明,我国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力所占比例分别为70%、20%、10%,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无可替代。而实际上在孩子的教育中,很多家长处于失责缺位的状态。主要表现为:不懂教育方法,随意为孩子贴上不良标签,例如:懒惰、笨、自私……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缺乏一致性,造成孩子无所适从等等。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问题频出:或唯我独尊,嚣张跋扈;或不爱学习,学习习惯差;或胆怯退缩,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面对家庭教育的失责缺位,面对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发展关键期,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推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调动学生潜在的建设性力量,激发和培养积极人格,促进个体生活更加美好,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积极人格和积极力量的一条基本途径”[2]。初中生可塑性极强,如果借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帮助学生增进积极体验,发现自身优点,激发自身积极因素,为学生贴上积极标签,能够使他们向良好的方面转变或改变。鉴于此,我们尝试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依托网络平台,构建新形势下优质高效的家校协作模式——家校积分卡,考查通过给学生的积极行为打卡,是否有利于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自信心,提升自我价值感,是否有利于积极品质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三、家校积分卡实施的实验过程及结果
家校积分卡制度的实施,是家长通过网络平台,记录并参与孩子成长过程的新型家校合作方式。积分卡通过家长给学生的积极行为打卡,通过记录学生的积极的、愉悦的、成功的体验,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获得内化意义的成长发展。实验以初一下学期为一个周期,把初一十二个班级按日常行为规范成绩和学习总成绩分为三类,每类四个班,再从中各随机抽取三个班级ABC作为试验班参与实验,其他班级作为对照班级,不参加试验。具体做法如下:
(一)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在实验前,首先通过召开实验班级家长会,利用典型事例,深入浅出的引导家长了解积极心理品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让家长认识到作为初中生的有意义他人——父母对孩子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同时将家校积分卡制度的设计理念渗透给家长,让家长明确家校积分卡制度实施的方法。在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争取赢得家长的支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二)完善细则,加强监督
为有效发挥积分管理机制,参与实验的老师制定出一套操作性强的积分细则。学生认识到积分会涉及到在家在校的方方面面,只要是进步的、积极地、正确的,认真的,具有正能量的行为都会有加分。积分细则包括学生在家里学习和生活方面的点滴进步,例如阅读、作业认真、主动做家务等等,通过家长在班级微信群拍照打卡,班主任给予赋分。学生在校一一日常规的各个要素的积极表现,例如晨读、两操、午睡、课堂听讲、自习、作业、集体活动等等也有一套详尽的考核细则,纳入到家校积分管理中来。
为确保家校积分管理机制顺利推行并发挥作用,强化对实验班级的过程监督是关键。具体做法是:1、每周周一班会课上,实验班级要把上周家庭积分和学校积分进行汇总,并进行适当奖励。2、及时反馈,定期交流。变化较大、参与度高的孩子,班主任及时在班级群里反馈,并请家长定期进行交流,同伴、家长可以互相借鉴,互相促进。
(三)多元评价,正向激励
在评价机制方面,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家长、学校的外部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二是评价要实现正向激励。不管孩子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只要积极参与,努力向上,家长和学校都要给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既要进行同学间的横向平价,更要注重个体的纵向评价,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例如:每周班会课既要评出本周表现优秀的部分同学、优秀小组,更要评出相对于个体而言,进步较大的孩子。三是奖励形式多样化。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可以采用颁发奖状、合影留念、微信推送、发放小纪念品、抽奖等不同形式正向激励,利用多元网络评价模式,给学生营造全方位的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积极品质及健全人格。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参加实验的三个班级在期末的综合考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A班在全年级日常管理和综合考评中位居榜首,B班上升了四个位次,C班提升幅度最大,上升了八个位次。来自家长的反馈是,绝大部分学生在家表现都比以前有很大进步,能主动做家务,主动帮助父母解决困难,学习积极性也有很大提高,更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来自实验班的老师们也感受到了学生的可喜变化,班风正学风浓,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奋发向上,有拼搏精神,不轻言放弃,充满了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积极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项亚光 卫红云.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初中生积极人格之塑造.《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