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浅谈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作 者:马向明 (广东省惠东县稔山莲蓬小学 516300)

 

 
摘   要:其实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优美的语言材料,各种修辞手法,各种写作方法,教师有目的性地给学生创设情景对话,给他们创设各种阅读的素材,把文章的一些重难点内容通过对话式的朗诵方法表现出来,其实这也能够帮我们教师解决很多课堂上的难题,有些内容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但是通过对话式的朗诵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说在学习《穷人》这篇课文时,我有选择的让他们小组分角色去扮演渔夫和桑娜,而我自己当旁白,师生愉快合作,通过朗诵学生读出了感情,也读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人物形象,可谓是一举两得。
关键词:阅读教学;指导;提高;关键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也有了不同的要求。但是传统教育模式在大多数教师的心目中还是根深蒂固,普遍表现为对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学习始终都是放不下心,在教学上也放不下手,不管是识字教学,或者写作教学还是今天本片论文要探讨到的阅读教学,我们很多教师都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整节课讲不不停,很多教师甚至认为只有这样不断地灌输才能让学生学得会和学得懂。其实并不是传统教学方法不好,而是传统教学模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而言不能自主学习和发挥自身的潜力并非一件好事。那么该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角”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我们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是“红花”。而我们教师则是“配角”,是“绿草”。当然了“红花”也需要“绿草”的衬托才能显示出其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需要保持自主学习的独立性,这是我们教师必须注意的一点。如果他们的自主学习性得不到保证的话,教师在课堂上讲再多都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教师的阅读教学就是为了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和技巧,要让学生能够自己来阅读,学会阅读。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己去阅读,教师把方法教给我们的学生了,还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必须要让他们相信自己能行。放手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前提。一旦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思维被激发出来了,所收到的效果是不可想象的,自由的思考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认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小学语文课上的阅读教学,不是教师讲得多就用,而是我们的“主角”——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才是最重要的。
小学生都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大的好奇心和兴趣爱好,这是由于他们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应该对症下药,有目的性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他们的年龄和兴趣爱好特点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知识太难的话会打击到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又会误导孩子,使他们觉得阅读原来很简单,可以不当一回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难度一步步提升,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日积月累,学生都在实践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取得进步,有了挑战难度的决心。
二、多指导朗诵,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朗读还是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帮助的。我们都知道小学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大声的朗诵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千万不要小认为朗诵是毫无作用的,阅读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加深学生的记忆力还是非常有效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明了这个道理了。并且朗诵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读多了自然而然也会把课文的一些优美的句子给记下来,在今后写作中可以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其实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优美的语言材料,各种修辞手法,各种写作方法,教师有目的性地给学生创设情景对话,给他们创设各种阅读的素材,把文章的一些重难点内容通过对话式的朗诵方法表现出来,其实这也能够帮我们教师解决很多课堂上的难题,有些内容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但是通过对话式的朗诵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说在学习《穷人》这篇课文时,我有选择的让他们小组分角色去扮演渔夫和桑娜,而我自己当旁白,师生愉快合作,通过朗诵学生读出了感情,也读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人物形象,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培养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阅读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计划”,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那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普遍都有厌读的心理,特别是对教材中那些文段比较多的课文,或者是文章数字偏多的课文,很多学生都不能静不下心来好好读。这对于我们语文教师而言既是挑战,又是一个突破口。只要我们教师寻找到这个“突破口”,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必定会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的。所以在平时的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会注重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然后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时,我会鼓励他们多看书,看故事书,看小说,看名著。久而久之教材中的课文对他们而言也就是小意思了。
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其实从各类读物和教材中的课文中,他们会接收到很多的知识 ,这些知识其实都是有助于散发他们的思维的,这些知识都能给他们带来很多正能量的东西,这些东西给他们思考的空间,经教师一点拨,学生的思维就启动了,甚至是被激发出来了。学生会对自己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判断,作出分析,亦产生期盼。正是这种判断、分析、期盼,学生有了继续阅读的动力,并且会在阅读中寻找到乐趣。
期,有些事情你说他不懂,他好像又懂,你说他懂,它好像又不懂。当学生被课文里的人物形象所感动时,他们的情感会变得高涨,课文本身的语言激发了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而此时我们老师通过学生的课堂反应,朗读的声调,课堂气氛,可以迅速感觉到我们学生的情感变化。教师要适度把控学生的情绪变化,带领他们去感受课文中人物的品质和领悟课文的中心思想。比如在讲到《月光曲》中关于这首曲子创作过程的这一文段,我会在网上找到《月光曲》这首曲子,可以先让学生听一遍这首曲子,感受一下这首古典音乐的魅力。然后再通过课文的一些资料和以及我找来的一些照片来指引学生感受《月光曲》的意境,其中有关文章第九自然段的写实以及幻想的内容,出示描写文段中联想到的三幅图,音乐节奏缓慢——音乐节奏慢慢增强——音乐节奏越来越强,通过音乐节奏由慢变重的变化过程,感受一下当时贝多芬创作的心情,更好的理解本段的重难点内容。
参考文献
[1]王立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J].教育革新,2005
[2]陈远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法指导》[J].教材与教法,2010
[3]李思明.《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优化》[J].课堂教学探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