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作 者:吴晓燕
(山东省荣成市第31中学小学部 264300)
大
中
小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门课程。它生活性、综合性的课程内容,自主性、探究性的课程运行方式,个性化、开放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下面结合学校推行的“海洋科普”综合实践活动,谈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挖掘可导因素,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贵在引导。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挖掘活动内容、活动评价、活动体验、辅助媒体等可“导”因素,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一)内容导趣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出发,选择科学性和多样性的活动主题。我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三面环海,这里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拥有种类繁多、丰富优厚的海洋资源。针对富有特色的地域特点以及海洋与学生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选择了“海洋探秘”为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去感知海洋、了解海洋、感受海洋,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海洋奥秘的欲望,并将这种欲望凝成一种责任和动力,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二)体验生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比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我市近海海水的污染问题”时,教师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利用周末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身临其境去观察、感受。通过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课堂”,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高涨了,他们既领悟了人类保护大自然,保护自己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又培养了他们从自身美化环境、绿化环境的良好品德。
(三)评价激趣
评价对于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发展和进步。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成长记录袋”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不过要使记录袋真正发挥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指导教师要付出许多的精力和时间。由于小学生的持续注意力较差,教师必须跟踪每一个活动小组的研究进程,在某一阶段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运用小组互评和个体自评的方式,及时表扬行动进步和思维创新的同学,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得到激励,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生发深度探究的动力和兴趣。
(四)媒体引趣
多媒体具有图像直观、色彩鲜艳、音响逼真、动静结合、形象生动的特点和优势。它能把学生带进一个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教学情境,激起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探究兴趣。如在《海洋资源枯竭的原因》主题导入课上,教师抓住了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色彩斑斓、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缓缓蠕动的大海龟、款款深情的水母,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儿的海洋生物,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一个个疑问在他们的脑海里冒泡,他们多想把海底里的秘密全部探个究竟!另外,网络这个新鲜事物也在吸引着不少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满足学生操作欲望的同时,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使学生的海洋知识由浅入深、由少至多地不断积累,让他们对知识的获得产生一种兴趣和动力。
二、开发课程资源,拓宽科学探究的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经验型、发展型、开放型、实践型的课程,它有赖于一个宽松的、和谐的实施环境。因此,我们可以开发并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课程资源,构建一个开放的、广阔的科学探究空间,使综合实践活动焕发出应有的灵气和活力。
(一)开发人力资源
家长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应该加以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运用。我市因地理原因,许多家长的工作与海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家长们的生活经验和专业知识,会将学生带进平日里熟识而不熟知的领域,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到“想”,从“想”到“做”,再从“做”到“创造”。这一系列的知行过程,无不在扩大着学生的视野,丰富着学生的感受,提高着学生的能力。
通过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借家长的力量可以有效地弥补学校资源和教学的不足,拓宽学生无限发展与创造的空间,从而减少理想课程与实施课程之间的落差,实现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增值。
(二)开发社区资源
近几年,随着渔民节、海博会、国际海洋科技研讨会的陆续召开,荣成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科技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逐步与现代化、国际化接轨。我们觉得这一海洋文化特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丰富资源,是素质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土壤。我们充分利用我市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校外实践基地,力求让学生从小了解海洋、热爱海洋,逐步增强海洋国土、海洋资源、海洋环保、海洋权益等意识。
每年春季,我校都会组织一次“爱我家乡”活动,每到这时,学生们总是兴致勃勃地走街串户,调查走访,了解荣成的风土民情,传统文化。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学生为荣成拥有如此灿烂悠久的海俗文化而骄傲,从而下意识地升腾起一种责任心。
(三)开发网络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我们组织教师把从各方面搜集的资料输入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增强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需要指出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要面向学生的个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因此,我们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必须将人力、社会、自然、网络等各类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才能满足学生个性的整体发展。
三、贯彻“四自方针”,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校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坚持贯彻“四自方针”,为学生开拓了一片可以自由翱翔的蓝天。
(一)“自主”选题
选题是综合实践活动得以开展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步。一个富有创意的选题凝聚着学生的体验和教师的智慧,传达着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脑子里所拥有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大多是一些简单的问题,还不能转变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活动主题。教师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确立主题。教师根据问卷情况整理思路,让学生在自由圈点,选择自己喜爱活动主题。
(二)“自设”程序
主题选好了,就开始制定活动计划: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拟定调查提纲,联系社会实践场所,安排出行路线等等,都由学生自行设计。他们可以“标新立异”,可以“超越常规”,各种潜在的创作欲望可以尽情地发挥,各种独具的才能可以充分地演示。
(三)小组“自律”
学生自愿组成合作小组,他们在共同参与、互助合作中找到新的认同,形成新的共识,从中获得新的收获。但没有管理,小组活动就不能做到井然有序,有的放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实行“组长轮换制”和“合作分工制”,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荣誉感,确保学生个个参与,人人探究。
(四)鼓励“自创”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在主题延伸阶段,学生可以通过设计科技小制作、科学小设想、科学想象画等创意活动,激发自身的科学想象,逐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