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引入故事教学法 增强小学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力

引入故事教学法 增强小学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力

作 者:陈小勤 (合肥市卫岗小学,安徽 合肥 230051)

 摘   要:随着国家对思政课的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将故事教学法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中以增强其活力,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德育的增长。具体做法:一是利用故事,优化课堂导入;二是利用故事,优化教学内容;三是利用故事,优化学生行为。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故事;课堂教学
前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故事教学法,是一项颇具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创意。教学中,组织或引入一些故事,让学生从故事的阅读、交流、探讨中获得体验、感悟,进而形成相应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对其德性的生长是很有裨益的。故事教学法开启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另一条路径,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一、利用故事,优化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故事教学法优化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在上课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初步接触教学要求,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绪基础,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把握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利用故事教学法创新课堂导入,有意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借助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将思维放在与故事相关的道德学习主题上。
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吃饭有讲究》一课时,单元主题为健康、安全地生活。通过本节课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形成饭前洗手的个人习惯;懂得餐桌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餐桌上乐于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文明礼让。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引入了《小熊洗手了》的故事:“小熊和小狗堆沙子玩,瞧见小猪拿着一大堆棉花糖走过来。小熊对小猪说,‘可以给我吃一口吗?’小猪说,‘好吧,就给你吃一口’。小熊把一大堆棉花糖从小棍儿上弄下来,两手一揉,雪白的棉花糖变成了灰灰的小糖球。‘瞧,我一口吃了’小熊说着,把柔脏的棉花糖往嘴里放。‘别吃’,小狗说,‘你吃了脏手碰过的棉花糖,肚子里会长寄生虫的’......”教师用学生喜欢的卡通声音讲述故事并播放相应的PPT,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听故事及观看相应画面来感受、评判小熊、小狗、小猪的行为,进而接受了小狗传递出的“洗干净手才能吃东西”的理念。让学生在教学起始以听故事的方式,接触到本课需要学习的行为要求——吃东西前要洗手,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进一步熟悉、接受并掌握这一行为要求,在课外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二、利用故事,优化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故事教学法,能够让照本宣科式的平板教学变得立体、生动起来,让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学生的深度学习相统一,不仅有效整合了课内与课外的教学资源,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有许多图画,这些图画与学习内容相关,以最形象和生动的方式向学生阐述着基本的生活观念和道德观念。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图画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让一张张图画成为学生讲述生活故事的素材,成为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起点。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9课《正确认识广告》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商业广告、公益广告等不同的广告类型;认识到生活中广告无处不在的利与弊;学会识别广告,做聪明的消费者。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课本中的插图,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想广告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编广告故事。在全班交流环节中,电视广告故事、手机广告故事、敬老广告故事、环保广告故事等以讲述、表演等形式被学生形象地展现出来……一个个故事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学生的积极互动、认真思考,更是优化了教学内容,将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课《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一课时,除了让学生阅读书本中的资料,还引入烟酒、毒品危害的漫画。让学生通过读漫画、编故事的方式,将自己所掌握的烟酒、毒品危害知识融入到所编故事之中,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情感,进而树立健康的生活意识,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抵制身边的不良诱惑。漫画故事的引入不仅让学生喜闻乐见,而且学以致用,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利用故事,优化学生行为
引入故事教学法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并不仅限于在课堂中讲述现成的、他人的故事,更关注学生讲述自身在生活中涌现的、鲜活的故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追求的价值就是教会学生适应社会,学会做人,在生活中涵养德性。课堂教学中传递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倡导的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德性生长,让学生成长为更好的人。在利用故事时,要积极引入学生的实践故事,让学生把自身参与生活实践的故事,在课堂上分享。通过讲述学生自己的生活故事,辨析故事中的所作所为,不仅优化了行为,更是澄清了价值,树立了榜样。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4课《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时,要引导学生遵守公共生活中的规则,知道爱惜公共物品,抵制损坏公共物品的行为。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准备一次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经历并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分享。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实践故事,无论故事中的行为是对是错,都会成为探讨、辨析的对象。在分享与评判中,模糊、错误的想法被纠正,有效、正确的行为被肯定,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反思、改进,同时也为其他学生的行为树立了榜样,优化行为的同时,达成了教学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引入,不仅优化了课堂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优化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活力;更重要的是优化了学生行为,实现了教学的价值追求。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优化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录平.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9,(33):96.
[2]张华兵.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现代交际,2019,(21):206-207.
[3]张京华.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10):58,60.
[4] 陈静.谈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新课程·上旬,2018,(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