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时代中学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研究
作 者:贺胜利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陕西 西安 710100)
大
中
小
摘 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又能促进学生心理更加健全发展,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教师在开展中学德育工作时,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有效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确保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究
前言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学校在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也不能一直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生活,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能够从网络上接收到更加多元化的信息,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要意识到网络背景对学生的影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利用将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协同共育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形成,确保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构建。要有效将二者进行融合,教师首先要注意到网络的时代背景,其次要注意师生间的地位关系,最后还要注重理论教育与实际案例的结合,确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象化和具体化,让学生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充分对教师产生信任,在对实际案例的学习中增强对德育教育内容的感知,确保德育与心育协调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针对新时代背景下,中学德育工作如何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我们做出以下几点探究。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的重要性
(一)促进德育工作创新发展,提升德育工作效率
传统的德育教育不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过于强调思想道德对人的影响,以及正确思想道德的有效塑造,忽视了对学生道德问题背后原因的探寻,师生间缺乏最基础的了解,导致学生对教师单方面的说教充满反感,德育工作也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通过德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教师能够及时改变教育思路,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对学生内心想法的了解,来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在进行德育教育前首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的在与教师的沟通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理解,能够更好的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进而与教师展开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发自内心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后,教师再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生能够真正将教师所讲的道理听进心理,对不良行为加以改正。通过这种在德育前先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促进了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有效提升德育工作效率。
(二)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能够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与人沟通的技巧,学生学会了正确的表达方式与沟通技巧,就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会轻易被自己情绪操控,能够平静有效的与人沟通,用更加理性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学生的情绪更加稳定,心理状态就更加健康,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环境,提升学生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当代学生中,心理脆弱的问题较为突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无形中也完成了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将学生的内心塑造的更加坚韧,在遇到挫折时,能够更加坚强的面对,用更加理智的方式来应对和处理自己的情绪,通过师生间沟通交流的增加,学生情绪的逐渐稳定,学生身心也能更加健康发展。
(三)良好的身心状态,为有效开展德育提供保障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之前,首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调节心理状态,学生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才能在进行德育教育时,积极与教师进行配合,因此,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有效开展的德育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新时代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和家庭被倡导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自我成就,在学生心理问题和成长困惑得到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更加有效的排解和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与矛盾,进而形成更加乐观、积极、坚韧的性格品质,这些良好的性格品质又进一步促进学生有效吸收德育知识,通过德育知识的有效学习来填补自己精神成长方面的需求,扩大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响力,确保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德育与心育结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师生关系不对等,双方之间缺乏信任
在教师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教师首先要注意到师生之间的地位问题,避免在谈话过程中师生关系不平等,许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摆出一副长辈和严师的姿态,对学生进行严肃的批评和说教,这种方式不仅无法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学生不愿敞开心扉,消极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教师高高在上的心态,决定了教师无法真正的了解学生的内在想法,无法有效发掘出学生内在的心理问题,只能根据学生表面的行为进行主观判断,学生由于不被教师理解,在教师对自己扣帽子、贴标签的过程中,会产生委屈的感觉,最终对教师失去信任,不愿与教师沟通,不愿向教师表露自己的内心想法,学生的消极和不配合,使得德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与心育协调教育时,首先要摆出真诚的态度,营造平等温馨的沟通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诚意,确保德育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二)教育不可忽视网络背景,忽视网络安全教育
教师在进行德育与心育协同共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是,对教育时代背景的忽视。新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的应用渗透到千家万户,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互联网的发达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结合网络背景,不可忽视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许多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大多沿用传统的教育思想,不注重与时俱进,无法意识到网络安全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道德的重要性,许多学生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沉迷网络游戏或各种直播软件,导致学生无心学习,荒废学业,更有甚者,受到网络主播的引诱,用父母的钱对主播进行巨额打赏,这些行为都是由于教师在平时缺乏对学生正确网络观念的灌输以及网络安全知识的普及,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无法意识到荒废学业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负面影响,同时上网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轻易受到网络诈骗分子的诱骗,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重结合网络时代背景,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
(三)避免混淆德育心育概念,影响教育质量
教师在进行德育与心育共育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为,避免将德育与心育两者的概念加以混淆,将德育心育并为一谈,进而影响德育教育质量。德育与心育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许多教师在进行教育时,无法有效区分二者的区别和界限,对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无法准确理解,忽视了德育是主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塑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性格、情绪以及心理状态的引导,往往在德育时采用心理问题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又错误的使用了德育的教育手段进行启迪,教师的错误使用使得教育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无法通过教师的引导来有效明确改进和加强的目标,这种情况造成学生对于德育和心育价值的错误认知,认为德育与心育对于自己毫无帮助,甚至于对教师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教师并不能很好的帮助自己解决困惑,常以此为,学生也就缺乏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动力,通过德育心育融合来促进德育工作开展的目的也很难达到。
三、德育与心育有效结合的策略
(一)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要将德育与心育进行有效结合,达到教育效果最大化的目的,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摆正自己的心态,在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育营造轻松温馨的氛围,学生在轻松的谈话氛围中,能够有效放松身心,消除内心的紧张与防备,教师真诚的谈话态度也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让学生自愿积极主动的与教师展开沟通交流,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并根据所了解到的信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加以引导,在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开导后,教师再进行有关德育方面的教育,就能够收获更加良好的效果。例如:在面对学校的问题学生时,教师可以将谈话地点由办公室转为室外,通过在操场边散步边聊天的方式进行,轻松的室外环境能够更好的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加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同时教师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与方式,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和批评,应当用更加温和的方式进行表述,谈话过程中多用询问式,避免过多添加自己的主观想法,通过这种营造良好氛围的教育方式,能够有效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学生在对教师产生充分的信任感后,双方能更好的进行沟通,德育教育工作也得以顺利进行。
(二)教育结合网络背景,加强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要在中学有效开展德育心育协同共育,教师就要注意结合网络时代背景,注重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确保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增强自身的保护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在生活中的普及,使得学生们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大量网络知识,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外界影响,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德育知识的渗透,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确保学生不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影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教师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开展网络安全知识为主题的宣讲会,利用各种负面新闻让学生意识到沉迷网络给自己带来的危害,同时也了解到各种不同的网络骗局,在以后上网过程中更加具有安全防范意识,不会轻易被骗。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让学生意识到金钱的来之不易,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避免学生在上网过程中随意对各种直播平台主播进行巨额打赏,随意挥霍父母的金钱。
(三)有效区分二者区别,增强协同共育效果
许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无法准确区分德育与心育二者之间的区别,导致教师在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采用错误的方法,教育的目的也难以达到。要有效开展德育心育协同共育的目的,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首先自己要明确德育与心育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次要分析出学生行为背后的问题是心理问题还是道德问题,在将二者进行有效区分以后,再对症下药,有效达到教育目的。例如:在一些中学生中会出现学生为了满足心理需求而偷拿同学物品的行为,教师直接认为学生品行有问题就难以真正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正确处理方法为通过观察加联系父母来详细了解学生情况,继而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偷拿东西的真正想法,继而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让学生意识到偷窃的不良后果以及满足心理需求的正确方式,通过这种形式来有效起到教育的作用。
(四)教育注重联系实际,巩固理论教育成果
要有效开展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将德育与心育结合起来,教师除了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还要注重将理论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教育,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案例对各种德育知识进行具体形象的感知,巩固德育教育的理论成果,保障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许多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大多采取长篇大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这种不结合实际案例的教育形式显得空洞宽泛,学生无法将知识展开具体联系,学习起来也就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德育教育的效果也就难以有效达到。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搜集与理论知识相匹配的实际案例,有效将德育与实际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具体感知。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为学生树立一个实际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榜样人物,通过榜样人物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德育知识来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实施,榜样人物的正能量也能促进学生积极效仿,体现德育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结语
德育与心育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同样重要,健康的心理才能确保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又能促进学生身心进一步健康发展,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有效将二者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临惠.中学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9):186,188.
[2]王怀军.中学德育如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J].南北桥,2019,(22):149.
[3]张建红.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中的地位[J].南北桥,2019,(22):153.
[4]陈波.中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J].南北桥,2019,(22):136.
|